前不久,河南晉開化工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二公司收到一份12萬元的罰單。這份來自省環保廳的罰單顯示,該企業采用國產大型航天爐煤粉氣化技術生產硝基復合肥項目,未報批“環評”文件擅自開工建設。
事實上,一個多月以來,除了罰單,還有個別企業上了環境違法“黑名單”,被責令限期整改。
“這些,都是觸碰了河南省環保鐵律的緣故。現在,不少企業都感到戴上了環保‘緊箍’。”平頂山一家“老牌”化工企業負責人表示,“鐵律”包括不新增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嚴控焦炭等高污染、高耗能項目,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一律停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等。
越念越緊的環保“緊箍咒”,是重壓,也是轉型發展契機。
3月17日,來自省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共審批環評項目13238個,其中高成長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占八成以上,有59個項目因不符合試生產條件被要求限期整改。
數字背后,彰顯的是省委、省政府保護和改善中原生態環境的決心,一場水陸空生態“保衛戰”已經打響。
呵護藍天白云,省政府年初研究通過了《河南省藍天工程行動計劃》,計劃采取29項治理措施、建立14項保障機制,確保到2017年,全省PM2.5和PM10濃度比2012年分別下降15%以上和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