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一方面需要更多有力政策出臺,規范對水資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漸發揮市場作用,建立完善體現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5年底前上調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同時公布了各地區地表水、地下水水資源費平均征收標準。水利部官網的測算顯示,水資源費標準調整到目標后,總體將平均上調36%左右。
水資源費不等同于水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水資源費專項用于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而大家講的水費,通常是指自來水的到戶價格,它由多種費用組成,包括水資源費、水利工程水費、污水處理費和自來水制水成本等。
國家之所以征收水資源費,根本目的在于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促進水資源的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2006年,我國頒布《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對促進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征收過程中,也暴露出水資源費標準分類不規范、征收標準特別是地下水征收標準總體偏低、超計劃或者超定額取水累進收取水資源費制度未得到普遍落實等問題。此次印發的《通知》,就針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相應調整。
那么,為何各地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不一呢?相關標準的確定是個復雜過程,反映的其實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但最基本的一點則是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對水資源匱乏地區,征收較高標準的水資源費,出發點還是促進水資源的節約。
從數據看,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國年均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我國水資源需求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然而,現實生活中,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事情卻時有發生。從大處來說,不少工廠、企業用水方式粗放,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高達120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農田水利基礎薄弱,用水效率低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環境污染威脅水質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從小處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忘記擰緊水龍頭、洗衣水淘米水不加以二次利用,都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改革,一方面需要更多有力政策出臺,規范對水資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漸發揮市場作用,建立完善體現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等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5年底前上調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同時公布了各地區地表水、地下水水資源費平均征收標準。水利部官網的測算顯示,水資源費標準調整到目標后,總體將平均上調36%左右。
水資源費不等同于水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都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水資源費專項用于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而大家講的水費,通常是指自來水的到戶價格,它由多種費用組成,包括水資源費、水利工程水費、污水處理費和自來水制水成本等。
國家之所以征收水資源費,根本目的在于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促進水資源的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2006年,我國頒布《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對促進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征收過程中,也暴露出水資源費標準分類不規范、征收標準特別是地下水征收標準總體偏低、超計劃或者超定額取水累進收取水資源費制度未得到普遍落實等問題。此次印發的《通知》,就針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相應調整。
那么,為何各地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不一呢?相關標準的確定是個復雜過程,反映的其實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但最基本的一點則是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對水資源匱乏地區,征收較高標準的水資源費,出發點還是促進水資源的節約。
從數據看,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國年均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我國水資源需求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增長,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然而,現實生活中,浪費水資源、污染水環境的事情卻時有發生。從大處來說,不少工廠、企業用水方式粗放,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高達120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農田水利基礎薄弱,用水效率低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與世界先進水平0.7至0.8有較大差距;環境污染威脅水質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從小處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忘記擰緊水龍頭、洗衣水淘米水不加以二次利用,都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改革,一方面需要更多有力政策出臺,規范對水資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漸發揮市場作用,建立完善體現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