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我市普降特大暴雨。本次降雨特點如下:
一是降雨總量之多歷史罕見。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215毫米,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一次降雨過程。房山、城近郊區、平谷和順義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積占我市總面積的86%以上;
二是強降雨歷時之長歷史罕見。強降雨一直持續近16小時;
三是局部雨強之大歷史罕見。全市最大點房山區河北鎮為460毫米,接近五百年一遇,城區最大點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達到百年一遇;小時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數多達20個。
四是局部洪水之巨歷史罕見。拒馬河最大洪峰流量達2500立方米每秒,北運河最大流量達1700立方米每秒。
二、造成的主要災情
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受災人口約9萬人,因災死亡人,失蹤人(正在核實中),其中燕山公安分局向陽派出所所長李方洪在營救被困群眾時光榮犧牲。對因災遇難的群眾和因公犧牲的公安干警表示沉痛哀悼。
(一)對基礎設施造成重大影響
全市主要積水道路63處,積水30公分以上路段30處;路面塌方31處;3處在建地鐵基坑進水;軌道7號線明挖基坑雨水流入;5條運行地鐵線路的12個站口因漏雨或進水臨時封閉,機場線東直門至T3航站樓段停運;1條110千伏站水淹停運,25條10千伏架空線路發生永久性故障,目前10千伏線路已全部恢復供電;降雨造成京原等鐵路線路臨時停運8條,已恢復7條。
(二)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全市共轉移群眾56933人,其中房山區轉移20990人。發生2起泥石流災害:分別為房山區霞云嶺鄉莊戶魚骨寺泥石流災害,造成1人失蹤,1人受傷;房山區河北鎮鳥語林景區泥石流,未造成人員傷亡。
平房漏雨1105間次,樓房漏雨191棟,雨水進屋736間,積水496處,地下室倒灌70處,共補苫加固房屋649間,疏通排水141處。
水利、農業、林業等其他災害還在進一步統計、匯總之中,一有結果,我們將及時發布。
三、軍民并肩奮戰,抗洪取得初步勝利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防總的關心支持下,各區縣、各部門和廣大市民共同努力,艱苦奮斗,經受住了這場歷史性強降雨的考驗,取得了初步勝利。總體看,全市供水、供電、地鐵等基礎設施運行基本正常,水利設施未發生垮壩、倒閘等險情,山區人民群眾及時有效轉移,將損失降到最低。
(一)領導親臨一線指揮
郭金龍書記召開應對“7·21”強降雨專題會議,對防汛搶險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一是要以人為本,安全至上,千方百計組織好受災群眾安全轉移;二是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共產黨員要站在一線;三是與解放軍、武警官兵并肩作戰,共同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要做好群眾轉移安置工作,保證群眾有飯吃、有水喝;五是做好災后恢復和消毒防疫工作。
王安順副書記、吉林副書記、牛有成常委、茍仲文副市長等市委市政府領導連夜冒雨涉險,進入災區一線,指揮群眾安全轉移和搶險救災工作。
各相關區縣主要領導也親赴災區,指導群眾安全轉移。
(二)準確預報、及時預警,嚴格執行預案
氣象部門對這次天氣過程準確預報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防汛部門及時發出預警,啟動應急響應。各區縣、各部門嚴格按照防汛應急預案,積極主動采取措施,開展應急搶險工作。
(三)軍民聯動,共同搶險
據統計,全市參加本次強降雨應對人數為16萬余人。其中:
解放軍出動兵力2300人,武警部隊出動兵力890人;
市重大辦共出動巡查人數2100人;
市住建委共出動2740人,檢查平房6818間,樓房2127棟;
市交通委出動2萬余人,搶險車輛2000余臺;
市交管局出動警力4068人;
城市排水集團、自來水集團等城區各應急排水隊伍共出動搶險人員1.2余萬人,出動道路巡查車輛610套,累計排水近140萬立方米;
市電力公司共出動搶險隊伍4300余人,對189個防汛重點設施的供電線路進行看護;
各區縣防汛指揮部共出動搶險巡查人員49305人。東城1350人、西城2485人、海淀3200人、朝陽4300人、豐臺3300人、石景山4000人、延慶2600人、昌平2500人、大興2320人、平谷3500人、海淀4300人、密云7100人、房山8800人、懷柔1160人、通州2560人、順義2650人。
市屬河道管理單位出動搶險巡查人員5200人。
(四)科學調度,調蓄雨洪
三家店攔河閘最大下泄流量為139立方米每秒,累計下泄水量78萬方;城市河湖昆玉段通過安河閘實施北分洪,最大分洪流量40立方米每秒。北運河最大行洪流量1700立方米每秒,下泄水量4435萬方。城區河道超歷史最高水位運行,石景山人民渠、豐臺區旱河、豐草河、馬草河漫溢。大石河出現歷史最大流量,為1110立方米每秒。拒馬河張坊水文站最大流量2500立方米每秒。
截至7月22日8時,全市17座大中型水庫共來水5300萬方,其中密云水庫來水2155萬方,官廳水庫117萬方。利用湖泊滯蓄、河道調度、雨洪利用設施儲蓄、加大入滲等多種措施,經初步測算,獲得可利用水資源量約9億立方米。這場特大暴雨對改善空氣質量、改善水環境起到一定作用。
通過應對本次降雨過程,我們認為:
一是天氣預報比較準確,為全市提前部署應對工作爭取了寶貴時間;二是各級防汛預案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三是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氣象部門、防汛部門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前布控,有效應對;四是各級防汛部門措施落實到位,應急處置有力;五是國家防總對我市抗洪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和協調,減輕我市防洪排水壓力;六是廣大市民大力弘揚北京精神,積極自救互救,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如愛心車隊自愿疏散首都機場滯留旅客,京港澳高速長陽志愿者專業隊伍自愿參與搶險;七是媒體宣傳到位,廣泛深入宣傳報告,利用電臺、電視臺、網絡媒體和交管室外屏實時播報雨情水情和溫馨提示,提醒減少外出,避讓搶險車輛,北京電視臺直播節目“雨中進行時”全面報道,實時播報。
四、暴露出的問題和不足
在應對本次特大暴雨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改進:
一是城市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標準不高;
二是防汛指揮的運行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是防汛減災知識的普及有待提高;
四是社會動員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下一步工作
我們將繼續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后續救災和善后工作,將工作重點由搶險轉向救災,做好災后恢復重建,盡快恢復災區人民正常生產生活。
一是洪水消退后,盡快恢復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公共設施。
二是進一步排查險情,防止次生災害、特別是地質次生災害的發生。
三是全面做好災區衛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發生。
四是組織開展災情調查和核查工作,積極開展賑災和自救工作。
五是做好遇難群眾的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