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產業和其他基礎產業一樣,其發展趨勢和國家的宏觀發展方向與要求密切相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水電市場趨勢預測必將面對一個較為規范的電力市場,其發展必然要遵循這個市場規則,通過競爭與創新贏得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使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達到消費者、企業、國家、社會都因此受益的目的。可以肯定,未來的水電產業發展將緊跟市場需求與政策導向。總體趨勢是:
1促進水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宏觀環境正在改善
由于水電的優勢越來越為人們所共同認識,優先發展水電已成為國家的電力建設方針,相關政策一定會陸續到位。在稅收政策上,降低水電增值稅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關方面正在積極行業研究與協調,對水電的不公平待遇有望很快得到解決,有理由相信,促進水電發展的這一合理要求將變為現實,預計未來水電增值稅在8%左右;在金融政策上,針對大型水電項目建設周期長,運營年限長,工程投資高,運營成本低,收入穩定可靠等特點,隨著改革的深入,金融機構一定會改變現行的將水電等同于一般基礎產業項目的作法,延長貸款年限,適當降低貸款利率,甚至給予財政貼息政策等。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將大型水電項目的貸款償還期限延長至25~30年,預計有能力的各大商業銀行也會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在環保政策上,鼓勵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全球的呼聲,一些發達國家規定電力產品消費中的清潔能源必須占有一定比重,中國有保護大氣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一些有識之士正呼吁我國盡快制定電力市場水電配額制,與此相應的環保立法標準及監督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使水電的主要競爭對手煤電成本大幅度提高,優先發展水電的政策將落到實處,這正是水電產業發展的利好趨勢預測。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電力供需矛盾已得到暫時緩和,國家電力系統一方面加快電網建設,擴大輸配電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優化和調整電力結構。即由過去重點建設電源轉為重點發展電網;由過去重點建設火電轉為重點開發水電;由過去重點建設見效快的徑流水電站轉為重點建設調蓄性能好的大型龍頭水電站。同時,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核心內容的國家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將出臺,競價上網的原則就是“同網同質同價”與“優質優價”,這就為水電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確定了水電產業發展的市場導向。
2東部地區的水電開發呈現新的特點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力需求增長很快,一方面用電量連年大幅度增長,年均增值8%以上;另一方面用電峰谷差越來越大,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快于用電量的增長幅度。調峰與備用容量不足一直困擾著東部電網的安全與穩定運行。從經濟角度看,東送的西電又解決不了這一矛盾。市場的現實需求給東部地區的水電開發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東部急需調峰電源,調峰水電是東部水電開發的新要求。
3水電開發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頭戲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投資項目。投資決策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二是解決國家資源優化配置問題;三是解決包括江河之源保護在內的生態與生存環境問題,最終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水電在西部大開發都有著獨特的地位。
水電“西電東送”是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特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電力產業發展的指針。國家電網的大區域聯網布局正是這一必然要求的體現。根據電網發展規劃,我國近期將形成由華北、東北、西北、加山東電網連成的北部電網;由川渝、華中、華東、加福建電網連成的中部電網;由云南、貴州、兩廣、加港澳電網連成的南部電網。這三大電網實際上就是西電東送的三大通道。一方面,東部的發展需要充足的電力,從全國發展的平衡要求看,東部有義務將電力市場空間盡可能留給西部,充分認識到,東部人口集中,環境容量有限,接受西部清潔能源也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部的發展需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經濟增長點與經濟支柱,水電是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水電開發的移民少,調節性能好,單位造價低,產品具有價格優勢,競爭力強。實際上,水電開發投資本身就是拉動西部經濟發展及改善西部生態與生存環境的直接因素。所以從一定程度上看,開發水電就是開發西部,水電開發必然要擺到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位置。
目前數據分析顯示,大規模的西部水電開發已經起步,籌劃多年的龍灘水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小灣水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公伯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50萬千瓦)、三板溪水電站(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洪家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4萬千瓦)已經或即將開工;以糯扎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50萬千瓦)、構皮灘水電站(裝機容量200萬千瓦)、拉西瓦水電站(裝機容量372萬千瓦)、瀑布溝水電站(裝機容量330萬千瓦)、景屏一、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600萬千瓦)、溪落渡水電站(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等為代表的一批巨型水電工程點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緊進行;紅水河、瀾滄江、川西、黃河上游東送的水電基地雛形已經形成。
中國行業研究網的行業研究專家認為,由于東部地區常規的優秀水電資源點大多已得到開發,未開發的有一定規模的水電資源點多數淹沒損失大,因此,東部調峰水電的開發出現三大趨勢:
一是抽水蓄能電站進入大發展時期。抽水蓄能是一個儲存電能以靈活運用的過程,通過電能的轉換與再轉換,在電網中調峰填谷,從而確保電網的安全與穩定運行。抽水蓄能電站雖不能增加電能供應,相反還要損耗電能,即通常所說的“四度電換三度電”,但其增加的是有效電能的供應,將低價值的電能轉換為高價值的電能,提高的是整個電網的運營效率。抽水蓄能電站越來越為電網運營者所重視。抽水蓄能電站主導東部地區現在和未來的水電開發,是市場與資源兩項因素所共同決定的。
市場調查顯示:東部地區目前已建成運行了潘家口(裝機容量21萬千瓦)、十三陵(裝機容量80萬千瓦)、天荒坪(裝機容量180萬千瓦)、溪口(裝機容量8萬千瓦)、廣州(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在建或籌建的有西龍池(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泰安(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瑯琊山(裝機容量60萬千瓦)、宜興(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桐柏(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另外還有荒溝(裝機容量120萬千瓦)、蒲石河(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張河灣(裝機容量100萬千瓦)、響水澗(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板橋峪(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等一大批尚在勘測設計的抽水蓄能電站。如按電網中抽水蓄能電站10%左右的經濟合理比重計算,東部地區必然迎來抽水蓄能電站的大發展時期。
二是通過已建水電站的擴機增容提高調峰能力
市場調研中東部地區的已建成的水電站,特別是大型水電站多在國家電力、電量都緊缺的時期建設的,其年利用小時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如白山、豐滿、新安江、湖南鎮、柘林、新豐江、楓樹壩等,這些電站都有高壩大庫,調節性能好,具有年調節或多年調節能力。為充分發揮這些水電站的調節作用,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對這些電站進行擴機增容甚至安裝抽水蓄能機組是必要和經濟的。對常規水電站進行擴機增容,能增加的發電量很少,但增加了市場需要的電力。就其經濟性來說,擴機增容利用現有的水庫,只需增加引水發電系統,一般不需征地和移民,所以單位容量造價都很低,不到新建常規水電站水平的一半,比新建抽水蓄能電站的單位容量造價也要低,所以比較經濟,有競爭力。如東北電網相繼進行了水豐擴機(原裝機容量63/2萬千瓦,擴機13。5萬千瓦)、白山二期(原裝機容量90萬千瓦,二期增加60萬千瓦)、豐滿二期、三期兩次擴機(原裝機容量55。4萬千瓦,兩期分別擴機17萬千瓦和28萬千瓦)。為充分發揮白山高壩的作用,東北電網最近又在研究增設白山抽水蓄能大泵經濟意義;安徽電網為改變水電調峰容量不足的矛盾,在響洪甸電站(裝機容量4萬千瓦)增建抽水蓄能機組(裝機容量8萬千瓦);華東電網正在籌備新安江擴機,擴機規模80萬千瓦,是原裝機66。25萬千瓦規模的120%;華中電網進行了柘林擴機(原裝機容量18萬千瓦,擴機20萬千瓦)。另外,一些早期建成的水電站還通過機組機型的技術改造,提高機組效率,提高電站出力,從而達到增容的目的。
應該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競爭為比照的老電站擴機與技術改造增容同樣是水電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三是新建的常規水電站均充分考慮其調峰作用。
在東部市場研究報告中顯示,未開發的有一定規模的常規水電資源屈指可數。東北地區除國際界河外,僅剩第二松花江上游梯級(裝機容量約50多萬千瓦)和嫩江上游梯級(裝機容量80萬千瓦左右);華北地區僅剩東西結合部、多數項目開發條件較差的黃河北干流水電梯級(裝機容量400萬千瓦左右);華中地區剩下的水電資源點也在東西結合部鄂西與湘西地區,包括在建的水布埡水電站(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在內共剩余裝機300萬千瓦左右;華東地區剩有的資源點子主要在浙南和閩東兩地,浙南有灘坑(裝機容量60萬千瓦)和大鈞(裝機容量30萬千瓦),閩東有穆陽溪、霍童溪、交溪梯級(裝機容量約100萬千瓦),加上閩中街面(裝機容量30萬千瓦)等共有裝機300萬千瓦左右;廣東僅剩樂昌峽(裝機容量15萬千瓦)、京山(裝機容量22。5萬千瓦)和東江梯級(裝機容量20多萬千瓦)。這些資源點多數開發條件差、淹沒損失大,但在東部地區顯得十分珍貴,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是其開發的首要任務。一般情況下,在東部地區,有一定調節能力的電站,設計的年利用小時數都很低,有的甚至不到2000小時,如灘坑電站年利用小時1600,大鈞年利用小時1350,松江河梯級年利用小時1700,街面年利用小時1200等,這些電站在電網中都要頂尖峰運行。
為減少淹沒損失,充分發揮梯級電站的聯合調度與補償調節作用,采用“一庫帶一串”的建設模式是東部地區水電開發的有效手段。這就是通過修建調節性能好的龍頭大庫,充分調節徑流,以下分級低水頭開發,減少淹沒損失,從而以龍頭大庫為主體,實施整個梯級的聯合調度與補償調節,共同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如吉林的松江河梯級,浙江的緊水灘、石塘、玉溪梯級,福建的芹山、周寧、閩東梯級,福建的街面、板面、水東、汶潭、雍口梯級等。
1促進水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宏觀環境正在改善
由于水電的優勢越來越為人們所共同認識,優先發展水電已成為國家的電力建設方針,相關政策一定會陸續到位。在稅收政策上,降低水電增值稅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關方面正在積極行業研究與協調,對水電的不公平待遇有望很快得到解決,有理由相信,促進水電發展的這一合理要求將變為現實,預計未來水電增值稅在8%左右;在金融政策上,針對大型水電項目建設周期長,運營年限長,工程投資高,運營成本低,收入穩定可靠等特點,隨著改革的深入,金融機構一定會改變現行的將水電等同于一般基礎產業項目的作法,延長貸款年限,適當降低貸款利率,甚至給予財政貼息政策等。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將大型水電項目的貸款償還期限延長至25~30年,預計有能力的各大商業銀行也會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在環保政策上,鼓勵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全球的呼聲,一些發達國家規定電力產品消費中的清潔能源必須占有一定比重,中國有保護大氣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一些有識之士正呼吁我國盡快制定電力市場水電配額制,與此相應的環保立法標準及監督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使水電的主要競爭對手煤電成本大幅度提高,優先發展水電的政策將落到實處,這正是水電產業發展的利好趨勢預測。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電力供需矛盾已得到暫時緩和,國家電力系統一方面加快電網建設,擴大輸配電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優化和調整電力結構。即由過去重點建設電源轉為重點發展電網;由過去重點建設火電轉為重點開發水電;由過去重點建設見效快的徑流水電站轉為重點建設調蓄性能好的大型龍頭水電站。同時,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核心內容的國家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將出臺,競價上網的原則就是“同網同質同價”與“優質優價”,這就為水電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確定了水電產業發展的市場導向。
2東部地區的水電開發呈現新的特點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力需求增長很快,一方面用電量連年大幅度增長,年均增值8%以上;另一方面用電峰谷差越來越大,峰谷差的增加幅度快于用電量的增長幅度。調峰與備用容量不足一直困擾著東部電網的安全與穩定運行。從經濟角度看,東送的西電又解決不了這一矛盾。市場的現實需求給東部地區的水電開發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東部急需調峰電源,調峰水電是東部水電開發的新要求。
3水電開發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頭戲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投資項目。投資決策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二是解決國家資源優化配置問題;三是解決包括江河之源保護在內的生態與生存環境問題,最終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水電在西部大開發都有著獨特的地位。
水電“西電東送”是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特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電力產業發展的指針。國家電網的大區域聯網布局正是這一必然要求的體現。根據電網發展規劃,我國近期將形成由華北、東北、西北、加山東電網連成的北部電網;由川渝、華中、華東、加福建電網連成的中部電網;由云南、貴州、兩廣、加港澳電網連成的南部電網。這三大電網實際上就是西電東送的三大通道。一方面,東部的發展需要充足的電力,從全國發展的平衡要求看,東部有義務將電力市場空間盡可能留給西部,充分認識到,東部人口集中,環境容量有限,接受西部清潔能源也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部的發展需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經濟增長點與經濟支柱,水電是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水電開發的移民少,調節性能好,單位造價低,產品具有價格優勢,競爭力強。實際上,水電開發投資本身就是拉動西部經濟發展及改善西部生態與生存環境的直接因素。所以從一定程度上看,開發水電就是開發西部,水電開發必然要擺到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位置。
目前數據分析顯示,大規模的西部水電開發已經起步,籌劃多年的龍灘水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小灣水電站(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公伯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50萬千瓦)、三板溪水電站(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洪家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4萬千瓦)已經或即將開工;以糯扎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50萬千瓦)、構皮灘水電站(裝機容量200萬千瓦)、拉西瓦水電站(裝機容量372萬千瓦)、瀑布溝水電站(裝機容量330萬千瓦)、景屏一、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600萬千瓦)、溪落渡水電站(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等為代表的一批巨型水電工程點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緊進行;紅水河、瀾滄江、川西、黃河上游東送的水電基地雛形已經形成。
中國行業研究網的行業研究專家認為,由于東部地區常規的優秀水電資源點大多已得到開發,未開發的有一定規模的水電資源點多數淹沒損失大,因此,東部調峰水電的開發出現三大趨勢:
一是抽水蓄能電站進入大發展時期。抽水蓄能是一個儲存電能以靈活運用的過程,通過電能的轉換與再轉換,在電網中調峰填谷,從而確保電網的安全與穩定運行。抽水蓄能電站雖不能增加電能供應,相反還要損耗電能,即通常所說的“四度電換三度電”,但其增加的是有效電能的供應,將低價值的電能轉換為高價值的電能,提高的是整個電網的運營效率。抽水蓄能電站越來越為電網運營者所重視。抽水蓄能電站主導東部地區現在和未來的水電開發,是市場與資源兩項因素所共同決定的。
市場調查顯示:東部地區目前已建成運行了潘家口(裝機容量21萬千瓦)、十三陵(裝機容量80萬千瓦)、天荒坪(裝機容量180萬千瓦)、溪口(裝機容量8萬千瓦)、廣州(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在建或籌建的有西龍池(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泰安(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瑯琊山(裝機容量60萬千瓦)、宜興(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桐柏(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等抽水蓄能電站;另外還有荒溝(裝機容量120萬千瓦)、蒲石河(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張河灣(裝機容量100萬千瓦)、響水澗(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板橋峪(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等一大批尚在勘測設計的抽水蓄能電站。如按電網中抽水蓄能電站10%左右的經濟合理比重計算,東部地區必然迎來抽水蓄能電站的大發展時期。
二是通過已建水電站的擴機增容提高調峰能力
市場調研中東部地區的已建成的水電站,特別是大型水電站多在國家電力、電量都緊缺的時期建設的,其年利用小時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如白山、豐滿、新安江、湖南鎮、柘林、新豐江、楓樹壩等,這些電站都有高壩大庫,調節性能好,具有年調節或多年調節能力。為充分發揮這些水電站的調節作用,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對這些電站進行擴機增容甚至安裝抽水蓄能機組是必要和經濟的。對常規水電站進行擴機增容,能增加的發電量很少,但增加了市場需要的電力。就其經濟性來說,擴機增容利用現有的水庫,只需增加引水發電系統,一般不需征地和移民,所以單位容量造價都很低,不到新建常規水電站水平的一半,比新建抽水蓄能電站的單位容量造價也要低,所以比較經濟,有競爭力。如東北電網相繼進行了水豐擴機(原裝機容量63/2萬千瓦,擴機13。5萬千瓦)、白山二期(原裝機容量90萬千瓦,二期增加60萬千瓦)、豐滿二期、三期兩次擴機(原裝機容量55。4萬千瓦,兩期分別擴機17萬千瓦和28萬千瓦)。為充分發揮白山高壩的作用,東北電網最近又在研究增設白山抽水蓄能大泵經濟意義;安徽電網為改變水電調峰容量不足的矛盾,在響洪甸電站(裝機容量4萬千瓦)增建抽水蓄能機組(裝機容量8萬千瓦);華東電網正在籌備新安江擴機,擴機規模80萬千瓦,是原裝機66。25萬千瓦規模的120%;華中電網進行了柘林擴機(原裝機容量18萬千瓦,擴機20萬千瓦)。另外,一些早期建成的水電站還通過機組機型的技術改造,提高機組效率,提高電站出力,從而達到增容的目的。
應該說,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競爭為比照的老電站擴機與技術改造增容同樣是水電產業發展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三是新建的常規水電站均充分考慮其調峰作用。
在東部市場研究報告中顯示,未開發的有一定規模的常規水電資源屈指可數。東北地區除國際界河外,僅剩第二松花江上游梯級(裝機容量約50多萬千瓦)和嫩江上游梯級(裝機容量80萬千瓦左右);華北地區僅剩東西結合部、多數項目開發條件較差的黃河北干流水電梯級(裝機容量400萬千瓦左右);華中地區剩下的水電資源點也在東西結合部鄂西與湘西地區,包括在建的水布埡水電站(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在內共剩余裝機300萬千瓦左右;華東地區剩有的資源點子主要在浙南和閩東兩地,浙南有灘坑(裝機容量60萬千瓦)和大鈞(裝機容量30萬千瓦),閩東有穆陽溪、霍童溪、交溪梯級(裝機容量約100萬千瓦),加上閩中街面(裝機容量30萬千瓦)等共有裝機300萬千瓦左右;廣東僅剩樂昌峽(裝機容量15萬千瓦)、京山(裝機容量22。5萬千瓦)和東江梯級(裝機容量20多萬千瓦)。這些資源點多數開發條件差、淹沒損失大,但在東部地區顯得十分珍貴,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是其開發的首要任務。一般情況下,在東部地區,有一定調節能力的電站,設計的年利用小時數都很低,有的甚至不到2000小時,如灘坑電站年利用小時1600,大鈞年利用小時1350,松江河梯級年利用小時1700,街面年利用小時1200等,這些電站在電網中都要頂尖峰運行。
為減少淹沒損失,充分發揮梯級電站的聯合調度與補償調節作用,采用“一庫帶一串”的建設模式是東部地區水電開發的有效手段。這就是通過修建調節性能好的龍頭大庫,充分調節徑流,以下分級低水頭開發,減少淹沒損失,從而以龍頭大庫為主體,實施整個梯級的聯合調度與補償調節,共同滿足電網的調峰與備用要求。如吉林的松江河梯級,浙江的緊水灘、石塘、玉溪梯級,福建的芹山、周寧、閩東梯級,福建的街面、板面、水東、汶潭、雍口梯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