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自來水公司29日凌晨開始曬成本賬單,引爆一觸即發的“漲水價”話題。繼前日省市人大代表拋出“西江引水債務不該市民背”觀點后,昨日不少市民加入論戰。有網友認為,西江引水成本應該由政府來買單。不少市民表示,如果市民真的需要為西江引水買單,也應該“誰受惠誰買單”,而不是由全體市民集體買單。廣州市物價局表示,將在今天的接訪日上,集中回應此次水價調整的焦點問題。
觀點1:管網漏損率可否再降低
廣州市自來水公司賬本一曬,消除了很多人對自來水公司高福利的猜測。連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都稱“自來水公司員工平均年收入6萬多元,擱在今時今日真不算高”。
“賬本很專業,我就是關心福利和是否浪費兩項。”天河區的張姨稱,自來水公司的福利沒什么可挑的,但是《城市供水成本費用表》中“水量及差率”讓她有點糊涂。“像2010年供水14億立方米,售水只有10.9億立方米,那3億立方米水哪去了?”她稱,從2008年至2010年,產銷差率越來越高,管網漏損率雖然在下降,但是也都在15%以上。“這部分能不能通過管網改造減少浪費以節約成本呢?”
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有關負責人稱,過去人工收費有一項叫“水費分攤”,小區到住戶之間的漏損都分攤到家家戶戶了。目前,廣州市完成了150萬戶居民“抄表到戶”,居民不需再交“水費分攤”,而同時廣州市供水的管理漏損率確實提高了,廣州市5000多公里自來水管網是分期建設的,有漏損但維護也有個過程。“廣州市自來水產銷差率為22.71%,管理漏損率為15.45%,在市民看來是有點高,但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其實并不高。”
“像自來水公司這種存在公益性的企業,成本控制得好不好是關鍵。”廣東省社科院的丁力教授指出,對這類企業,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人員、設備引進、維護保養等幾類成本,政府應當有激勵機制來鼓勵這類公益性企業做好成本控制,而不是想方設法將成本分攤給老百姓。
觀點2:誰喝西江水由誰來買單
西江引水及水廠改造工程共貸款68億元,每年利息就是4.1億元。前日,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指出這項貸款攤進水價有兩大不合理之處:一、政府借債的時候沒跟市民商量,還的時候找市民分擔不合理;二、不是所有廣州市民都喝上了西江水,誰受益誰該買單。此觀點得到市民附和。
海珠區的黃女士昨日致電南都稱,自己所住的工業大道南一帶喝的仍是石溪水廠的水,水質比西江水差好多,所以自己并不是西江引水的受惠者。“讓我跟著買單太無辜。”她認為,自來水公司除了曬成本外,還應該曬曬供水網線,“西江引水誰受惠提誰的價,不應該全體市民買單。”
還有網友提出,這部分費用應該政府來買單,網友“C-K-志剛”質疑:“不應該由人民買單。我們交的稅是用來干什么的?”網友“WY-qq”則說:“壟斷企業有利潤放到自己口袋,要出錢就攤分到市民頭上,太不合理了,應該由政府撥款。”“誰受益,誰付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付春光指出,不能要求所有用戶分攤。丁力也認同此觀點,認為應當劃分區域來負擔這部分成本。
據悉,廣州市目前服役的共有7大水廠,南有南洲水廠、石溪水廠,東有新塘水廠、西洲水廠,西有石門水廠、西村水廠,北有江村水廠,設計綜合生產能力465萬立方米/天,現年供水量約14.11億立方米,市政公共供水管網長度約5861公里,供水服務范圍覆蓋中心城區及增城、花都等部分區域。
西江引水工程從佛山市三水區西江思賢滘取水,經白云區鴉崗配水泵站,將242萬立方米輸送到江村水廠、石門水廠、西村水廠,余下108萬立方米預計供給新建水廠。西江引水受益地區為越秀、荔灣、白云等區以及天河區部分區域約六成市民。
漲4毛?漲1元?漲9分?
基礎水價漲價大猜想
水價漲多少,是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即使實行階梯水價,也是以基礎水價為基數的。目前居民用水基本水價1 .32元/立方米,和2010年1 .716元/立方米的成本價相差0 .396元/立方米。因此,外界普遍對基礎水價看漲0 .396元/立方米。
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公布,2010年9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及11月6日東部水廠技術改造工程投產后,供水單位成本新增0 .755元/立方米。有業內人士解讀稱,0.755元/立方米基本上是西江引水工程攤高成本的部分,即使這次不攤進水價,未來水價也將繼續看漲。
何況,在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的“老豆”水投集團看來,西江清流引入廣州后,飲用水質的改善也成為價格調整的一個充足理由。據廣州市物價局2005年的一份文件曾指出,廣州市自來水水質達到“飲用凈水水質標準(C J-2005)”,則水價可執行2.29元/噸的飲用凈水價格標準。如果按照此標準,水價要漲0.97元/立方米。
第三種猜測相對保守———1立方米水至少漲9分,理由是水資源費的上漲。該項費用由廣東省水利廳代收。2009年3月開始,國家規定此項費用從每立方米0.03元提高至0.12元,每立方米水成本上漲9分。
聲音:提價要考慮不同階層的接受能力
不少市民均認為“水資源費上漲”是漲價的一個“硬”理由。付春光也表示,水價調整是一個趨勢,因為水是稀缺資源,節約是一種必然,但是在調價的同時要體現合理性,“成本確實上升了,但不能一下子攤上去,要逐步分攤,還要防止各種費用捆綁漲價。”此外,水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政府理應負擔其中一部分成本。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付春光還提出,此次提價要考慮不同階層的接受能力,照顧到弱勢群體,具體的方式則要考慮技術可行性,例如降低保障房住戶的水價,或者是發放個人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