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統籌區域發展,加速皖北崛起,多年來我省(安徽省,下同)出臺了多種“振興皖北”措施。但從總體上看,目前皖北地區發展水平與皖中、皖南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對此,省經濟研究院有關專家建議,加快皖北崛起要突破資源環境約束,首當其沖的是解決皖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困局。
問題:人均水資源不及全國1/4
根據省經濟研究院的一項調研報告,皖北地區地勢平緩,6~9月份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因降水不均極易發生旱澇災害。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皖北地區發生較大的旱澇災害40多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人民生產生活。
皖北水資源總量少,是極度缺水地區。數據顯示,皖北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70立方米左右,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不及全國的1/4。目前,皖北地區不足全省1/5的水資源量,卻支撐了全省約1/2的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電力、煤炭生產的用水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皖北水資源供需形勢更加嚴峻。若不采取措施,預計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約為15%,水資源短缺將成為皖北崛起的最大“攔路虎”。
影響:水質狀況成為發展瓶頸
皖北的水困局不僅僅是缺水,還表現為水污染嚴重。據調研組專家介紹,經過多年治理,皖北境內淮河干流水質有所好轉,但仍有65%左右的水質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28.6%的水質重度污染。地表水污染嚴重,不僅使其失去生態和使用功能,引起結構性缺水,加劇了水資源匱乏,而且還會導致地下水污染。“皖北集中式飲用水達標率只有70%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此外,皖北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4。2010年,皖北地區單位GDP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
“眼下,皖北的產業結構明顯與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協調。隨著節能減排的硬約束力加大,皖北產業規模擴張面臨環境的瓶頸制約。”調研組有關專家表示。
建議:敢向高耗水產業說“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短時間內,皖北地區缺水和生態環境脆弱狀況也不可能明顯改觀。專家表示,必須正視這些發展的制約因素,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專家建議,皖北地區要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加快煤炭、電力等產業低碳化改造,減少污染排放。要加快改變資源開發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迅速壯大汽車及零部件、煤機裝備、工程機械等產業規模,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大潮中,嚴格環境準入,適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產業發展。要有勇氣向部分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產業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