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安徽水利廳獲悉,“十二五”期間,安徽省規劃總投資1210億元,全面實施“水利安徽”發展戰略,確保防洪、供水、糧食和生態安全。同時開展淮河干流行蓄洪區和灘區居民遷建工作,將完成18萬居民遷建安置任務,以保障這些地區的群眾實現安居與發展。
淮河全長1011公里,上游河南段落差高達174米,每遇洪水便奔馳而下,沖向中游;而中游安徽段全長430公里,落差16米,因落差低,河道走勢平緩,泄洪能力差,最易漫灘決口,釀成洪災。使淮河逐漸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從1952年起,60年來,中國安徽人一直在治理淮河,但淮河依舊連年水患不斷。1991年淮河大水,安徽省夏秋兩季作物受災面積是達到7537萬畝,絕收2393萬畝,受災人口4400萬人,因災死亡556人,受傷13018人,倒塌房屋156.68萬間,各項直接經濟損失275.3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46億元。
安徽水利廳官員表示,安徽省目前居住在淮河行蓄洪區及灘地的群眾有70萬人。安徽省將以外遷、保莊圩安置等形式,逐步將行蓄洪區及灘地內居住人口遷到安全區域。“十二五”期間完成18萬人口的遷建安置。安徽省淮河流域移民遷建安置工作就是要將一部分長期生活在低洼地,飽受水患災害的群眾遷移出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又使行蓄洪區按計劃正常運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據介紹,淮河干流現有行蓄洪區20余處,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遇到大洪水的時候,為保證沿淮重要城鎮和工礦企業安全,淮河干流就會啟用這些行蓄洪區行洪、蓄洪,因此這些行蓄洪區在防御歷次大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