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水管網使用年代久遠,多數已超過50年的使用年限,水管嚴重銹蝕老化,過水斷面減小,經常爆管,維修費用逐年增加。因漏損率高,市民用水費用也在不知不覺增加。為提高管網水質和水壓,黃石自來水公司投入4.6億,從2009年開始,啟動城市管網二期改擴建工程,對城市的水管網進行大改造,計劃2012年竣工。截至目前,此項改造工程已完成65%。
爆管事件頻發,一年搶修上百次
“又爆管了!”水管網未改造前,黃石市民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爆管事件。據黃石自來水公司介紹,每年爆管次數達幾十上百次,數據顯示,2003年元月至11月底共搶修182次。
黃石給水管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隨著花湖水廠竣工投產,黃石市的供水范圍上起鄂州花湖,下至大冶市區,向西覆蓋至鐵山,向東延伸至中窯,給水管網總長435公里。但是,這些給水管道大多運行有五十多年,整體而言已趨于老化。特別是王家里水廠出廠主干管涵蓋的黃石大道、蕪湖路、武漢路等老市區,管內腐蝕嚴重,經常發生爆管事件。“爆管與管材、接口填料、管道承壓等有關。”黃石市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占松柏介紹,黃石市區給水管道鋪設年代跨度大,各種管材混雜,有石棉水泥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灰口鑄鐵管等,灰口鑄鐵管的比例達70%以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使用的灰口鑄鐵管,由于其生產工藝上有先天缺陷,如管體組織疏松、脆性大、不耐沖擊、抗彎抗拉強度低等,極易發生爆管、斷裂。
管網漏損率高,用水壓力不足
黃石市自來水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市區管網漏損率逐年增高,1999年為21.64%,2002年為26.12%,四年平均漏損率為23.94%。2003年元月至12月初,共檢測到暗漏點46個,漏水總量為每小時256.42立方。
漏水嚴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居民用水壓力明顯不足,城區不少地段均需二次加壓,或使用屋頂水箱,導致水質二次污染。沿湖路一帶棗兒山、聯合村等片區地面標高在35米-80米之間,經常出現低水壓甚至斷水現象,為此,居民強烈要求加壓供水。
占松柏說,一些大企業如冶鋼、華新等,原來都是一個總水表,水費由企業代收。由于當時施工過多考慮節省資金,造成管材質量較差,經常有漏水情況出現,企業損失比較大。加上管道年代較長,自來水在管道內易受污染,對水質影響較大。市民使用自來水有時要先行放掉部分自來水,造成無謂損失。此次水管網改造,有助于將企業的生活用水轉交給社會。
布局不合理,有水供不出去
花湖水廠竣工后,從水量上可以滿足黃石城區用水需求,但由于管網未延伸至此,造成有水供不出去的局面。目前,城市供水能力是每天48萬立方,而近年來實際最高日供水僅20萬-30萬立方。供水能力雖有富余,但仍有少部分地區缺水或水壓較低,主要是受管網瓶頸的制約。市區內還有部分自備水源水廠向其周邊居民供水,由于受技術、管理等諸多因素制約,其供水能源消耗高,水質也難以保證,更不利于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開發和利用。“通過改造,使管網布局更加合理完整。”占松柏介紹,黃石自來水管網此前布局不合理,覆蓋范圍不夠。近年來,隨著城區范圍擴大,靠近城區的鄉鎮也逐漸納入到城市供水系統,比如花湖、羅橋、西塞等地,急需城市供水管網延伸至這些地方。
總投入4.6億,建新管230公里
黃石給水管網改造與配套是黃石市給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給水工程規劃,市區給水系統布局分近(2005)、中(2010)、遠期(2020)實施。城市管網二期改擴建工程從2009年開始,計劃2012年竣工。建設規模約230公里,將新建加壓站24座,與道路改造刷黑同步實施。除廣場路、交通路、消防路段明年改造外,現城區改造基本完工。截至目前,改造工程已完成65%。整個工程總投資4.6億元,工程實體投資3.5億元。
新的管材是優質球墨鑄鐵管,技術性能好,承受內壓高和受外荷載大,耐腐蝕性強,管內壁光滑可防二次污染。
管網改造也面臨著許多實際的困難:早期鋪設的一部分管道由于道路改造已被壓在建筑物下,對維修十分不利;隨著城市的發展及道路擴建,部分管道位移在車道下,難以得到及時改造;有些城市新建道路配套的供水管網因資金問題難以實施。因此,在舊城改造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同時,進行配套管網建設,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