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9日開幕的第六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國家水專項第一行政負責人仇保興作了《水專項――應對水危機的利器》的主題演講,介紹的一系列解決城市水難題的新技術令人耳目一新。
污水處理要突破“福特式”思維
在濟南舜耕路中段路西有一片小“公園”,一座紅房子掩映在花草之間,走近一看,石頭上寫的原來是“舜耕中水站”。
提起城市污水處理,人們往往會想到復雜的管網和大型污水處理廠。仇保興則力倡分散式生態處理系統,認為其容易做到水資源就地回收利用、減少管網投資;且實施簡單、建設周期短;管理容易,營運成本低,是集中式污水處理的重要補充。
“污水處理要超越福特式大規模、集中式處理的舊框框。”他說,“‘十二五’城鎮污水處理率要達到85%,分散處理也會成為污水廠尾水進一步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綠色建筑的推廣,污水就地處理回用將更加普及。
記者了解到,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污水資源已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但在污水處理上,不少城市片面依賴集中收集、集中輸送、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模式。這種辦法處理成本的確較低,但收集和輸送的成本卻很高,尤其在管網欠賬多時,更是推進緩慢。
“在省內,濟南的污水分散處理做得比較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5年至今,濟南一方面將大型污水處理廠由2005年的2座增至6座,處理能力由42萬立方米/日增至68.5萬立方米/日,市區污水廠處理后水質達到最高的一級A標準;另外,先后建設了舜耕路、工商河、東濼河、西圩子壕等8座中水處理站,每天增加污水處理能力5.7萬立方米,出水水質也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污水就地處理,減少了管網壓力,也為中水的就地回用提供了條件。
少些“到城市來看海”
從我國的北京、上海到韓國的首爾,今年都出現了“到城市來看海”的現象,而2007年的“七一八”,成為泉城人心頭永遠的痛。仇保興講到此時也尤感痛心。
“從本質上說,都是由于城市規劃沒有適應自然,人的建設妨礙了水的自然流通。”他建議,要優化管網布局,結合道路建設,確定合理的匯水面積,適當提高管網密度;加強雨水利用,推進綠色建筑、生態小區建設,推廣雨水存蓄、從源頭減少雨水的排放量;強化滲透滯蓄,加大滲水路面和下凹式綠地建設比例,發揮對雨水下滲、截流、滯蓄作用。
“還可以結合道路、地鐵、隧道,設置排澇通道。”他舉馬來西亞吉隆坡的“Smart Tunnel”為例,該市建設了一個三層結構的地下隧道,最下一層平時就用于排水,第二層平時用于通車,但如遇5年一遇的大雨,就停止通車,改用于排水。一旦遇到20年一遇的大雨,三層隧道全部用作排水,成為一個直徑12米的巨大“排水管”。
在仇保興的幻燈片上,綠色生態停車場、充滿野趣的路邊樹林和水洼(學名叫“雨水滯留池”),讓人看了呼吸都暢快起來。“要把城市規劃設計為一個仿生態的系統。”他說。
海水淡化或省卻調水麻煩
“‘南水北調’、‘引黃濟青’,人們在周濟沿海缺水城市時,往往忘記了,海水淡化可能影響更低、花費更少。”仇保興說,海水淡化,是沿海城市水資源安全重要保障。
“山東的海水淡化在全國是做得較好的。”他說。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省青煙威都有海水淡化項目實施,尤以青島規模最大。記者了解到,2008年青島便投用了全國第一個“大生活用海水”示范項目(海水沖廁),目前正在建設日處理10萬立方米、全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供水海水淡化項目,到明年下半年,市民就能喝上淡化海水。
“中國的海水淡化產業只是剛剛起步。至2010年底,總裝機容量約56萬立方米/日,未來5年,沿海擬建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將達200萬立方米/日。”仇保興說,“2010年底,全球已建成裝置的裝機容量為6520萬立方米/日,解決了2億多人的生活用水問題。2010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總投資額已達到340億美元;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遞增。”
除了上述技術,仇保興還介紹了用冷凍法分離礦業廢水中的鹽和污物、用高壓電電離空氣產生負離子,與水分子聚集成水滴的“離子化增水技術”,讓人們對未來的人水和諧充滿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