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縣黃金海岸素有沙細、灘緩、水清、潮平之稱,1990年國務院批準建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吸引了大量游客。作為旅游勝地,昌黎縣如何保護好碧海藍天?記者日前到此一探究竟。
河灣里建起污水處理廠
昌黎是河北省節能減排“雙三十”重點縣,3年來共實施重點減排項目68項,減排工程55項,累計投資達3.72億元,2010年,在完成減排任務指標的基礎上,他們自我加壓,謀劃實施了昌黎縣安龍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推進了污染減排工作,2009年、2010年昌黎縣連續兩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雙三十’節能減排工作優秀單位”榮譽稱號。
在昌黎縣龍家店鎮垂柳莊記者看到,村北的賈河河灣內整齊有序地擺滿了深度曝氣工藝的組合曝氣單元,幾個技術人員正在忙碌地進行安裝調試。
“這是昌黎縣安龍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項目,是昌黎在全面完成‘十一五’減排項目后自我加壓新上的‘編外’治理項目。項目總投資4800余萬元,占地12公頃,設計日處理能力為7萬噸,排放標準執行國家一級A標準,建成后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1277.5噸。”昌黎縣環保局副局長盧義介紹,目前項目處于設備安裝和調試階段,預計全部工程8月底可完工并投入運行,建成后將集中處理安龍工業區排出的污水。
如此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為何選擇建在河道內?昌黎縣環保局局長王志紅告訴記者:“就是為了治理河水。作為‘雙三十’重點縣,環保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減排指標上,根本目的是要改善轄區的整體環境質量。”
賈河是昌黎縣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其上游的安龍工業園區內聚集了50多家淀粉及粉絲加工企業,加上上游來水質量差,造成河道內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河水發黑變臭,影響沿河群眾生活。2008年,昌黎曾對這里的所有企業斷電,一家一家地治理、驗收。但兩年過去了,賈河內有機污染物濃度依然較高。
王志紅告訴記者,雖然大多數粉絲企業沒有在環統之內,即使上了治理設施,也不予認定減排量,但為了治理賈河污染,昌黎縣還是堅決要求所有粉絲企業全部上馬污染治理設施。
2010年,昌黎縣在完成減排計劃規定項目外,又謀劃了安龍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項目,在河道內投資4800多萬元建起污水處理廠,收集河水進行治理,使賈河徹底還清。
不僅是在賈河上,在昌黎縣的飲馬河河道內,一個投資3000多萬元的河水集中處理項目也正在積極規劃中。“兩條河兩個污水處理廠,河水還清后我們將沿河開發農業旅游、適量開發土地資源,依托土地增值效益反哺環保巨額投入和保障治污設施穩定運行。”王志紅對記者說。
污水管網鋪到黃金海岸
8月6日,在昌黎縣污水處理廠中控室內,監測數據顯示出水化學需氧量穩定在40毫克/升~50毫克/升。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污水處理廠已經于去年年底前完成了升級改造,工程總投資3734萬元,目前,出水水質可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污水處理廠距離縣城10多公里,污水管網鋪設一定會花不少費用吧?”記者問道。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工程和工藝建設只是整個污水處理工程的一部分,管網建設要占整個工程的近2/3。
王志紅告訴記者,昌黎縣的節能減排工作之所以能走在河北省的前列,得益于縣委、縣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在污染減排工程建設方面。
說起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建設,王志紅深有體會地說,昌黎縣委書記劉建軍對于管網的鋪設細節都要親自過問,尤其是污水收集管網。他曾多次強調,今天管網不鋪設起來,明天道路還得開挖,高樓小區就會污水橫流。減排工作之于昌黎,意義不僅要改變當代環境質量,更要為今后發展提供環境支撐。所以,今天多花點錢是值得的。
據介紹,昌黎縣投資近7000萬元,把污水收集管網直接鋪到了黃金海岸邊,這一做法不僅使縣城污水處理能力由原來的日處理24000噸增加到了2.8萬噸,也為日后黃金海岸沿線發展預留了空間。
寧可賠償也不上污染項目
清爽的海風,金黃的沙灘,65公里長的黃金海岸線讓昌黎得到了眾多投資商的青睞。在距離黃金海岸線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坐落著近8平方公里的河北昌黎工業園區。
“我們今天可以犯錯誤,但不能犯后人無法糾正的錯誤。這個工業園區離海太近了,錯放一個項目不僅會大煞風景,更有可能使環境遭受無可挽回的污染。近年來,昌黎工業園區沒有上馬一個工業項目,原來惟一的一個工業項目也搬走了。目前,園區上馬的多是動漫、旅游、餐飲和體育休閑項目。”劉建軍說。
據介紹,2009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很多地方招商引資中外資指標難以完成。一位巴西商人看重了昌黎縣的投資環境,擬投資4000萬美元建設一個木業項目,這個企業污染并不嚴重,但是原料和成品需要大量外運,考慮到大型車輛來往運輸會給昌黎整體環境帶來影響,在項目選址完成后昌黎縣又否決了這個項目。為此,昌黎縣還支付了企業1000萬元的違約金。
昌黎縣根據本地實際,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謀劃建設能源循環型、生態環保型、科技進步型項目,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采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快高污染、高耗能行業退出。
昌黎縣環保局堅持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新項目強制性準入門檻的前置條件,堅決杜絕“兩高一資”項目盲目擴張。“環保部門對建設項目有‘一票否決’權,嚴格按照產業政策規定,對各類建設項目嚴格把關,有時對一個不敢確定的建設項目,本地及周邊地區又沒有同類可比性的,就要四處咨詢打聽,有時還要不遠千里,到有類似項目的地區進行考查,方可進行審批。”王志紅告訴記者,幾年來,昌黎縣拒批了45個高污染、高耗能項目,消除了環境污染隱患。
河道里建起污水處理廠,使昌黎縣減排工作超越數字任務,向整體環境質量改善邁進;超前的管網鋪設,為昌黎縣發展預留了空間;為環境寧可違約的執政理念,則為昌黎今后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