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至今,北京累計降水量為301毫米,是去年同期的2.2倍,比多年平均多25%,特別是最近的兩場雨水,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庫來水5200萬立方米,其中密云水庫蓄水量重新回到10億立方米之上。
近年來,北京市全年用水總量近37億立方米。作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湖--密云水庫總庫容量為43.75億立方米,幾乎只有全部蓄滿才能滿足這座特大城市的全年用水需求。不僅如此,連續12年的干旱、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容等因素,讓供水缺口存在加劇的可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說,北京是世界上500萬以上人口大城市中最為缺水的,目前人均擁有的100立方米水資源量,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北京市對地下水實行了掠奪性開采,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年均下降1.2米多;北京與河北兩座城市簽署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稻改旱”工程協議,以期用近6000萬元的補貼為水庫多囤水;北京今年不得不再次啟動應急輸水工程。
?。玻溉?,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的“咽喉”,京冀交界處的惠南莊泵站迎來了滾滾清流。北京市水務局的消息稱,在未來的90天內,來自河北省所轄的崗南、黃壁莊、王快、安格莊4座水庫共計1.2億立方米的水,將通過南水北調京石段管網陸續到京。
近年來,北京市屢次施行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在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至2009年年初、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底,曾利用南水北調京石段啟動過兩次調水。為了合理分配和使用河北省的水資源,北京市引入市場機制,本次調水的價格較之前兩次,有了一定程度的漲幅。
據了解,由于工程原因,長江水推遲到2014年進京,但是為了緩解首都供水嚴重緊張的局面,京石段成為了率先建成的應急工程。為了確保水質安全,進入北京境內后,除大寧調壓池和終點團城湖外,其余全部為地下管涵。
輸水沿線設置了10處水質監測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并制訂了應急處理預案,在北京境內設三道防線,遇突發事件分別向北拒馬河、永定河或城市河湖退水,確保污染水體絕不進入自來水廠,保證北京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