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 6月24日上午,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聯合主辦“2011(第5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做了主題發言,詳細介紹了國家重大水專項概況,“十一五”期間水專項取得的成果以及對“十二五”期間水專項工作的展望。
“十一五”水專項進展順利、發展態勢良好
劉志全介紹說,我國“十一五”期間國家水專項進展順利、發展態勢良好,經過水專項領導小組和牽頭組織部門精心部署,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有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超過96%的課題啟動實施;中期評估表明:大部分示范工程和配套條件得到落實,90%以上的課題按計劃完成了階段目標,整體進展順利。三部門監督評估組綜合評估后認為:“目前水專項正處于不斷向好的健康狀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預計能完成專項‘十一五’目標。”
“十一五”期間國家水專項取得的標志性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突破化工、冶金等5個重污染行業“控源減排”關鍵技術,為主要污染物減排提供了支撐。
2)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深度除磷脫氮關鍵技術,為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支撐。
3)突破了一批飲用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為自來水廠達標改造和飲用水監控預警提供了支撐。
4)突破了流域水質目標管理關鍵技術,為國家環境技術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支撐。
5)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水環境監測核心技術,為環保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撐。
6)突破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水質改善成套技術,示范區域水質明顯改善。
7)綜合集成了多項關鍵技術,支撐遼河等國家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初步改善。
8)突破流域控源減排關鍵技術,支撐太湖流域技術示范區和小流域水質有所改善。
“十二五”水專項實施計劃
劉志全表示,國家要在繼承“十一五”水專項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科學謀劃“十二五” 水專項工作。2011年3月,水專項辦公室先后召開了水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水專項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水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并報三部門平衡。5月17日,三部門印發了《關于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和2011年度計劃綜合平衡的意見》。
(1)“十二五”計劃總體思路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的總體思路為,遵循國務院批復的水專項實施方案;以流域系統設計,突出重點流域;堅持構建兩大技術體系的總體目標;以改善水質、保障飲用水安全為重點任務;與國家和地方治污規劃有效銜接;促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堅持機制體制創新;堅持質量第一、穩步推進。
“十二五”總體工作思路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了地方政府作用的發揮,強化了流域系統設計,強化了溝通協調、聯動機制,強化了水專項“十二五”承上啟下的作用,強化了攻關重點,強化了平臺、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強化了扶植培育環保產業。
(2)“十二五”計劃總體目標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總體目標包括重點流域水質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提升產業化能力、構建兩大技術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
重點流域水質改善:太湖、巢湖、滇池、三峽水庫示范流域水體控制性指標提高一個等級或消除劣Ⅴ類,不爆發大面積藍藻水華;遼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示范河段考核斷面消除劣Ⅴ類;
飲用水安全保障:構建凈水處理技術和飲水安全監管兩大體系,建立飲用水業務化監管、飲水安全保障工程技術、產業化制造三個平臺;
提升產業化能力:提升我國水污染治理、管理及我國環保產業化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引導和培育5家以上新型環保產學研聯盟或產業化基地;
構建兩大技術體系:水污染治理技術體系(面源污染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水體生態修復和飲用水凈化技術),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生態調控、容量總量控制、監測預警、治理技術推廣);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太湖、遼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發平臺;建立國家水環境基準標準及流域水生態健康評估平臺、流域水污染治理最佳適用技術評估和推廣平臺。
(3) “十二五”計劃重點任務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的任務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流域綜合整治及水質改善,包括重點流域和典型流域整治,以及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集成與應用;二是重點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綜合技術及平臺示范;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環保產業,如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設備及產業化,城市水污染控制關鍵設備與重大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源污染控制、生態修復工程及產業化,凈水材料、設備及產業化,生態環境監測設備及產業化,以及產業化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4)“十二五”計劃經費預算
水專項“十二五”期間擬立項36個項目,總經費預算122.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預算51.5億元,地方財政、企業投入及其它71億,其中太湖流域9.90億元;遼河流域4.35億元;滇池流域3.40億;松花江流域2.45億元;其他典型流域14.20億元。
“國家的‘十一五’水專項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十二五’水專項規劃將會更加踏實,我國的水環境保護工作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環保產業大有可為,大家要有信心”,劉志全最后總結道。
“十一五”水專項進展順利、發展態勢良好
劉志全介紹說,我國“十一五”期間國家水專項進展順利、發展態勢良好,經過水專項領導小組和牽頭組織部門精心部署,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有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超過96%的課題啟動實施;中期評估表明:大部分示范工程和配套條件得到落實,90%以上的課題按計劃完成了階段目標,整體進展順利。三部門監督評估組綜合評估后認為:“目前水專項正處于不斷向好的健康狀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預計能完成專項‘十一五’目標。”
“十一五”期間國家水專項取得的標志性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突破化工、冶金等5個重污染行業“控源減排”關鍵技術,為主要污染物減排提供了支撐。
2)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深度除磷脫氮關鍵技術,為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支撐。
3)突破了一批飲用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為自來水廠達標改造和飲用水監控預警提供了支撐。
4)突破了流域水質目標管理關鍵技術,為國家環境技術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支撐。
5)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水環境監測核心技術,為環保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撐。
6)突破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水質改善成套技術,示范區域水質明顯改善。
7)綜合集成了多項關鍵技術,支撐遼河等國家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初步改善。
8)突破流域控源減排關鍵技術,支撐太湖流域技術示范區和小流域水質有所改善。
“十二五”水專項實施計劃
劉志全表示,國家要在繼承“十一五”水專項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科學謀劃“十二五” 水專項工作。2011年3月,水專項辦公室先后召開了水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水專項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水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并報三部門平衡。5月17日,三部門印發了《關于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和2011年度計劃綜合平衡的意見》。
(1)“十二五”計劃總體思路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的總體思路為,遵循國務院批復的水專項實施方案;以流域系統設計,突出重點流域;堅持構建兩大技術體系的總體目標;以改善水質、保障飲用水安全為重點任務;與國家和地方治污規劃有效銜接;促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堅持機制體制創新;堅持質量第一、穩步推進。
“十二五”總體工作思路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了地方政府作用的發揮,強化了流域系統設計,強化了溝通協調、聯動機制,強化了水專項“十二五”承上啟下的作用,強化了攻關重點,強化了平臺、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強化了扶植培育環保產業。
(2)“十二五”計劃總體目標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總體目標包括重點流域水質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提升產業化能力、構建兩大技術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
重點流域水質改善:太湖、巢湖、滇池、三峽水庫示范流域水體控制性指標提高一個等級或消除劣Ⅴ類,不爆發大面積藍藻水華;遼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示范河段考核斷面消除劣Ⅴ類;
飲用水安全保障:構建凈水處理技術和飲水安全監管兩大體系,建立飲用水業務化監管、飲水安全保障工程技術、產業化制造三個平臺;
提升產業化能力:提升我國水污染治理、管理及我國環保產業化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引導和培育5家以上新型環保產學研聯盟或產業化基地;
構建兩大技術體系:水污染治理技術體系(面源污染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水體生態修復和飲用水凈化技術),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生態調控、容量總量控制、監測預警、治理技術推廣);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太湖、遼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發平臺;建立國家水環境基準標準及流域水生態健康評估平臺、流域水污染治理最佳適用技術評估和推廣平臺。
(3) “十二五”計劃重點任務
“十二五”水專項計劃的任務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流域綜合整治及水質改善,包括重點流域和典型流域整治,以及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集成與應用;二是重點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綜合技術及平臺示范;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環保產業,如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設備及產業化,城市水污染控制關鍵設備與重大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源污染控制、生態修復工程及產業化,凈水材料、設備及產業化,生態環境監測設備及產業化,以及產業化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4)“十二五”計劃經費預算
水專項“十二五”期間擬立項36個項目,總經費預算122.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預算51.5億元,地方財政、企業投入及其它71億,其中太湖流域9.90億元;遼河流域4.35億元;滇池流域3.40億;松花江流域2.45億元;其他典型流域14.20億元。
“國家的‘十一五’水專項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十二五’水專項規劃將會更加踏實,我國的水環境保護工作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環保產業大有可為,大家要有信心”,劉志全最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