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必須抑制其價格時,實際是要求股民承擔本來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價格控制之下出現的利益損失
周俊生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市的18家水務公司均已公布其2010年年報,這些公司全部實現了盈利,無一虧損,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8元。在我國將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水務行業的這個收益雖不能算第一,但也稱得上名列前茅。但是,這些公司收益豐厚,公眾卻總能聽到它們在向公眾“哭窮”,而每當它們扯開喉嚨“哭窮”以后,總是能夠如他們所愿地得到政府批準,從而使水價又上一個臺階。
這種現象再次引起輿論對水務公司的批評。一面是高得炫目的利潤率,是令其他行業眼紅的“暴利”,另一面是不停地“哭窮”,而且理由千篇一律:成本漲了,企業虧損了。面對壟斷企業漲價的要求,聽證會是“逢聽必漲”,普通百姓幾乎毫無討價還價的能力。
這樣的批評看似有理,其實并未點中要害。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水務公司的這些暴利是怎樣形成的?它們“哭窮”又是基于一種什么樣的邏輯?我國各大城市的供水行業,基本上都是受城市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授予其行業壟斷地位,使它們免除了其他一些競爭性行業的市場博弈,可以高枕無憂地得到穩定的收益。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基于民生的需要,又需要對其進行管制,這實際上又限制了它創造更多利潤的可能性。
但是,我們別忘了,這些水務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資本市場是一個以追逐利潤為“硬道理”的市場,上市公司只有創造豐厚的利潤,并且能夠給投資者以豐碩的回報,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公司。同時資本市場又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每一個公司都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在市場上立足。但是,這些水務公司不用費“一槍一彈”就能獲得穩定收益,競爭對手都被政府用行政力量清除掉了,毫無疑問,對于這些公司和他們的股東(自然也包括散戶投資者)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想到了這一點,我們不妨把這些公司的“哭窮”,視為一種獨特的“市場營銷”,因為這不僅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還能博取社會的“理解”,從而使它們順利地漲價,創造更多的收益。
這樣一想,所謂的“邊暴利邊哭窮”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按理來說,類似于水務之類需要政府進行價格調控的行業,是不應該進入資本市場的,在政府必須抑制其價格時,實際是要求股民承擔本來應該由政府承擔的價格控制之下出現的利益損失,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但如果為了充分照顧投資者的利益放開價格控制,那么無疑使整個社會民生產品價格的宏觀管理又會失控。顯然,讓這種還在政府控制之下的行業進入資本市場,只會造成市場的扭曲。
我國資本市場一向被作為融資工具來使用,這些壟斷企業之所以能上市,其目的就是在于讓它們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到大把的金錢,至于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不合市場邏輯的因素存在,政府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但是,市場就是市場,當它把悖謬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就可發現,這樣的市場怎么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