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中國節水周,根據天津市水務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天津水資源短缺形勢十分嚴峻,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缺水警戒線的1/6,城市供水的“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應對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已成為津城上下一個長期要做下去的功課。為了保證城市供水的安全,天津市作為全國首批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七個先行先試省市之一,將高標準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將從非常規水利用、地下水資源管理和節水三方面措施同時入手,全力推動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數據
本市是資源型缺水城市,全市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5.6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6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15,加上入境和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過370立方米,而世界公認的缺水警戒線是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也就是說,本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缺水警戒線的1/6。
近年來,本市年供水總量在23億立方米左右,城市用水以引灤和應急引黃為主,輔以地下水;農村生產用水以當地、入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為主;農村生活用水以地下水為主。雖然基本能夠滿足全市用水需求,但在農業生產和城市環境用水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城市供水依賴外調水源,成為本市供水結構的顯著特點,城市供水的“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矛盾突出,區域水資源短缺形勢十分嚴峻。盡管近年來本市在大力開展各業節水的基礎上,還先后實施了引灤入津、引黃濟津等外流域引水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危機,但國民經濟缺水、生態環境缺水、地下水超采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加之引灤外調水源逐年衰減,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用水基本空白,影響了城市水環境改善,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天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緊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資源性約束條件。
基于天津的缺水形勢和節水工作基礎,本市已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城市。到2014年,全市所有區縣都要達到節水型區縣的標準要求。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要降低到10立方米以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要提高到0.67以上,計劃用水考核率要達到95%以上,節水型企業(單位)覆蓋率要達到33%以上。
措施一:價格杠桿提高用水利用率
不同區域、不同用途差別定價:地下水資源費按照不同區域地下水超采狀況、公共供水管網供水情況實行差別定價,地下水資源費為3.0~4.6元/立方米。自來水價格按照不同用途定價,城區居民生活用水4.4元/立方米;非居民生活用水統一為7.5元/立方米;特種行業水價為21.6元/立方米。
實施鼓勵性價格政策:為促進再生水大規模開發利用,在全市范圍內,統一了再生水管網建設配套費標準,對再生水生產用電執行單一電價,免征水資源費和公用事業附加費,對企事業單位回用的再生水免征污水處理費。目前深處理的再生水對城市生活和電力用水大戶的收費標準為1.3~1.5元/立方米,低價切入策略對再生水利用起到了引導和鼓勵作用,新建熱電企業已通過水資源論證配置再生水達到日供25萬噸規模。
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價格聯動機制:通過大幅度提高地下水資源費標準,逐步縮小與自來水價格的差距,抑制地下水超采。本市目前地下水資源費標準較10年前提高了30倍左右,與公共自來水價格由相差10倍左右縮小到不到2倍,有效抑制了地下水過度開采。中心城區自2009年起不再新發、換發取水許可證,現有用戶逐年削減開采計劃。中心城區在2011年、濱海新區和環城四區建成區在2013年基本實現地下水零超采,其他區縣均不再新增機井、新批取水許可;至2015年,全市深層地下水開采量由現在的2.7億立方米降至2億立方米,各區縣處理后的污水全部回用。
措施二:開發利用再生水等水資源
天津與其他省市相比具有多水源特點,以2009年為例,全市總供水量23.3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7.21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6.01億立方米,深度處理再生水回用量0.12億立方米,海水淡化利用量0.03億立方米。按照分質供水、優水優用的原則,天津從規劃入手對各種水源進行合理配置,確立了城鎮地區以引灤水和引江水為主,科學配置并利用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規水源,大力壓采地下水;農村地區以地下水源保證飲用水安全,農業生產充分利用雨洪水,科學開發利用再生水,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的供水格局。
本市近年大力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 建成大港新泉、北疆電廠、大港電廠等海水淡化企業,海水淡化能力達22萬噸/日,現狀用水量達10萬噸/日;建成9座深處理再生水廠,深處理再生水生產能力達到28萬噸/日,通過水資源論證配置水量超過20萬噸/日,現狀用水量達到6萬噸/日;利用低價切入策略引導和鼓勵再生水利用,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考慮到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情況,天津按照“合理開發地表水,優先利用外調水,控制開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再生水,適度發展海水淡化”的原則,將2015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總量控制指標定為26.4億立方米,不足部分由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源補充,同時對所有水源(包括非常規水源)實行全口徑取水許可管理,并將再生水利用設為用水效率紅線的評估指標。
措施三:水資源保護和治理一塊抓
近年來,天津水域面積減少、入境水質不達標、河道流量變小、生態水量難以保證,大大削弱了水體的調蓄和自凈能力,入河污染物遠超過限制排污量,水污染情況較為嚴重,水功能區達標率低,單純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很難保證功能區達標。因此,本市從加強水資源保護和加強水環境治理兩方面共同促進水功能區達標。一方面,完善水資源保護各項制度,完成水功能區劃定、確界立碑和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記,所有水功能區全部納入監測,建立起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管理網絡和周報制度。另一方面,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啟動于橋水庫周邊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達到改善水體水質目標;已經完成的水環境專項治理工程:綜合治理大沽排污河和中心城區10條115公里、環外31條(段)310公里河道,新建污水處理廠44座、改造16座,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60萬噸/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今年已被納入民心工程的清水工程:計劃利用3年時間,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修建截污管道503公里,實施調水及循環工程,封堵60條河道的排污口門596處,新建污水處理廠21座,新增處理能力73.5萬噸/日,新建配套管網635公里。2013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增加城市環境水量0.5億立方米/年,達到“消除黑臭、實現水清”的目標。
措施四:加強監測提高管理科學性
本市在全國率先實現地下水水位自動監測,提高管理的科學性。自2004年起率先將入河排污口水量水質監測納為日常工作,實現水量、水質同步監測,為水功能區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用水戶取水計量都要監測,靜海、大港等嚴重超采區地下水用戶取水計量實現在線監測,全市地下水源熱泵取水、回揚、回灌全部實現在線監測。本市現已初步形成涵蓋水源地、自來水廠、城市排水、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主要河道的水質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