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城市不同,農村居民居住相對分散,這給生活污水的處理帶來很大困難。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過,“千家萬戶分散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是當下農村環保面臨的首要難題。”
攻堅克難,江蘇走在全國前列。省太湖辦資深專家史振華向記者介紹,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后,江蘇開始率先探索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這些年來,江蘇省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太湖流域建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580多處,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微動力分散式處理設施。
但是,這些治污設施由誰來負責運行,運營管理的費用又由誰來承擔,卻存在大量的盲區。省太湖辦規劃處處長朱樂先以“三缺”來形容不少地方的現狀,即責任主體缺失、維護資金缺乏、管理規章缺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江蘇省太湖流域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資、環保公司建設,但運營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交給第三方,有的交給村里,有的交給建設單位。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從實踐看,建管結合加上政府的有效監管,是一種效果相對較好的方式。
近年來,武進區在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上嘗試過多種道路,“彎路走了不少”。據分管該項工作的區農業局周明科長介紹,2007年,武進建起25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交給村里管,但村里根本不懂技術、工藝;2008年,通過招投標,把所有65個點打包給一家環保公司,政府承擔管理費、電費,卻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建設單位對關鍵技術保密,管理單位根本搞不清楚,出了問題還互相推諉。”而且,由于政府監督力量有限,公司為省電費時常停運。2009年,武進再次改革運行方式,實行“誰建設誰管護”,同時將電費從打包費中剔除,改為根據電表報賬支付。
攻堅克難,江蘇走在全國前列。省太湖辦資深專家史振華向記者介紹,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后,江蘇開始率先探索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這些年來,江蘇省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太湖流域建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580多處,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微動力分散式處理設施。
但是,這些治污設施由誰來負責運行,運營管理的費用又由誰來承擔,卻存在大量的盲區。省太湖辦規劃處處長朱樂先以“三缺”來形容不少地方的現狀,即責任主體缺失、維護資金缺乏、管理規章缺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江蘇省太湖流域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基本都是由政府投資、環保公司建設,但運營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交給第三方,有的交給村里,有的交給建設單位。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但從實踐看,建管結合加上政府的有效監管,是一種效果相對較好的方式。
近年來,武進區在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上嘗試過多種道路,“彎路走了不少”。據分管該項工作的區農業局周明科長介紹,2007年,武進建起25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交給村里管,但村里根本不懂技術、工藝;2008年,通過招投標,把所有65個點打包給一家環保公司,政府承擔管理費、電費,卻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建設單位對關鍵技術保密,管理單位根本搞不清楚,出了問題還互相推諉。”而且,由于政府監督力量有限,公司為省電費時常停運。2009年,武進再次改革運行方式,實行“誰建設誰管護”,同時將電費從打包費中剔除,改為根據電表報賬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