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國研制成功,可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質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擴散,及廣泛應用于核事故應急、核廢水處理、核設施防護、醫療放射性廢水處理的新技術,已經在河南投資了一億元并于近期正式投產,該技術可快速、高效吸附、過濾核污染廢水,吸附率高達99.97%。
4月20日上午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由漯河市政府舉辦的核污水處理技術——催化生物陶項目落地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志勇博士向媒體公布了這項技術的測試結果,根據中國原子能科學院2011年4月14日的檢測報告顯示,將10克催化生物陶顆粒浸泡在含有12640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廢水中20分鐘,可以吸附固定高達99.97%的放射性物質碘-131。
據介紹,這項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新技術,是由一個環境科學、化學、生物學、物理等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研制。其核心成員主要有:董良杰,催化生物陶技術、微鼻重金屬過濾技術發明人;周景,美國馬里蘭大學化學博士、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博士后;劉志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博士。
“這種新材料叫做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陶瓷,也不同于傳統的吸附材料。”研發團隊的領軍者,知名環境科學家董良杰介紹說,利用這種新技術制作的顆粒,是一種具有定向選擇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簡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質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離子。這一技術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實現定向、選擇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項目總協調人、漯河市政協副主席、河南天源環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松賀博士介紹說,“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在河南投資了一億元人民幣,整條自動化生產線已經建成并具備了規模生產力,將于近期正式投產。”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經福謙院士,漯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曹存正,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王和義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志勇博士等知名專家出席了此次會議,還有來自環境科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人民網、中新社、中國質量報等知名媒體共八十余人,共同交流探討這一倍受關注的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