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時,蔡甸區洪北農業示范區金馬堰村村主任杜高明,到村頭的一塊地照例看了一眼,那里是村里新修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從丹江口移民到武漢來,還是第一次在農村看到建污水處理站的。”
金馬堰村是個移民村,2010年8月搬來了南水北調工程從鄖縣移來的135戶農民,讓他們感到新鮮的是,今年2月村口建了一個污水處理站。
30平方米的污水處理站,能把排到地下管道的污水化學處理,平均每15分鐘自動啟動凈化一次。“今年夏天,村門口50米的那條黑臭的排水溝里,終于見到清水了。”
38歲的杜高明,曾經到十堰、廣州等地打工,走南闖北多年,從沒有在哪個農村看到過建這種設施。“區里投了40萬建站,能處理1000人的生活污水。”雖然每年的電費維護大約要1萬元,但有了這個設施,用水比過去在山上住著方便,又能保證環境衛生,村民們都挺高興。
今年開始,蔡甸區在全區人口相對集中的街、鄉、鎮鋪開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2000萬元,在張灣、永安、侏儒、玉賢、索河等街、鄉、鎮59個村建設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蔡甸區委負責人昨日透露,全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是在與工業倍增同步實施生態倍增,“在工業發展的同時突出生態功能,為工業、農業、生態的發展提供平衡。”
金馬堰村是個移民村,2010年8月搬來了南水北調工程從鄖縣移來的135戶農民,讓他們感到新鮮的是,今年2月村口建了一個污水處理站。
30平方米的污水處理站,能把排到地下管道的污水化學處理,平均每15分鐘自動啟動凈化一次。“今年夏天,村門口50米的那條黑臭的排水溝里,終于見到清水了。”
38歲的杜高明,曾經到十堰、廣州等地打工,走南闖北多年,從沒有在哪個農村看到過建這種設施。“區里投了40萬建站,能處理1000人的生活污水。”雖然每年的電費維護大約要1萬元,但有了這個設施,用水比過去在山上住著方便,又能保證環境衛生,村民們都挺高興。
今年開始,蔡甸區在全區人口相對集中的街、鄉、鎮鋪開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2000萬元,在張灣、永安、侏儒、玉賢、索河等街、鄉、鎮59個村建設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蔡甸區委負責人昨日透露,全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是在與工業倍增同步實施生態倍增,“在工業發展的同時突出生態功能,為工業、農業、生態的發展提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