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大省水質性缺水嚴重,水量分配倒逼節水革命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廣東年平均降雨量為1774毫米,是全國平均值的2.74倍,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30億立方米。然而,統計發現,廣東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資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
●廣東的分水方案,實際引發了一場沒有無硝煙的節水革命。而這場革命的實質,是逼迫流域內的所有地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逐步轉變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主要特點的落后發展方式。
●除了東江分水外,廣東還會適時啟動其他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力爭在全省幾大流域內建立以水定需、量水定產的水量倒逼機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
流水汩汩——— 一根直徑2.5厘米的膠管從屋門口拉到魚塘邊,潔凈的自來水噴涌而出。
這是2011年3月“中國水周”,記者在連平縣元善鎮鶴湖村親眼所見的真實場景。膠管另一頭連接的,不是農戶自發修建的水池,而是由政府投資、承擔全城6萬人口用水的鶴湖尾飲用水工程主管道。近10年來,由于工程性缺水,處在東江源頭、有著新豐江水庫上游2/3集雨面積的連平縣,開始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用水緊張。經常性的斷水,幾乎讓所有居民體會到這場危機的殘酷和真實。
然而,無節制用水和浪費水資源,在當地依然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廣東省水利廳官員日前在當地調研時亦發現,連平雖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年人均用水量和萬元GDP耗水量都超過了全省的平均量。
熱水器形同虛設
家里的熱水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形同虛設。有時忙完一天的工作,腰酸腿疼、滿身臭汗地回來,本來指望好好休息一下,沒想到連廁所也不能上,涼也不能沖
五六只大容量的紅膠桶,擺滿了廚房、飯廳和廁所。老劉家的“壯觀景象”,讓從廣州回來掃墓的兒媳目睹后忍俊不禁。不過,對近年來飽受斷水之苦的老劉來說,一點都不好笑。他的房子在連平西街口,和城內其他地區相比,這里地勢并不算很高。每到晚上用水高峰期,他家的水龍頭怎么都擠不出一滴水來。“若沒這些大紅桶在低峰期存下一點水,晚上煮飯洗菜都成問題。”
家住城北的李老板向記者抱怨,他家的熱水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形同虛設。“有時忙完一天的工作,腰酸腿疼、滿身臭汗地回家,本來指望好好放松一下,沒想到連廁所也不能用,急得真想去跳樓。”
事實上,連平并不存在資源性缺水。根據連平縣水利局提供的一份數據,該縣多年來年均降雨量達1784毫米,目前,全縣年均水資源總量就有22.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達5800立方米。
“當地面臨的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汛期沒有足夠的水庫把雨水蓄積起來。”河源市水務局副局長溫文中分析說,鶴湖水庫建成后,供水情況實際已大有改觀。然而,有限的庫容仍無法滿足城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用水緊張在當地已成赤裸裸的現實,但民眾的節水意識令人堪憂。據統計,連平目前水資源年使用量約為3.0億立方米,人均約698立方米,而廣東省人均綜合用水量僅為483立方米;2009年,該縣的萬元GDP耗水量為152立方米,而廣東全省當年平均萬元GDP耗水量只有119立方米。連平縣自來水公司有員工大發感慨,在民眾節水意識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供水緊張的局面還會在一定時間內持續存在。
連平的用水緊張問題亦引發了一些水利專家對其他地區的憂慮。廣東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林進勝就指出,怎么合理利用好現有水資源,不僅是連平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擺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東江水經不起浪費
東江三大水庫81.26億立方米的可調節庫容,根本經不起浪費。特別是到了枯水期,下游數千萬人口隨時面臨會缺水的危險
目前,廣東年平均降雨量為1774毫米,是全國平均值的2.74倍,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830億立方米。只從這些數據來看,廣東屬降水豐沛的省份。然而,廣東省水利廳統計發現,廣東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資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即使是在貌似水量豐沛的東江流域,用水區年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100立方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年人均用水警戒線。
而且,廣東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質性缺水比較嚴重。水利專家分析指出,廣東80%的自然降雨在時間上高度集中于主汛期6月—9月,主要以洪水形式出現并迅速流向大海,成為不可支配的水資源。
此外,由于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過于粗放,導致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水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目前珠三角有些河段以及粵東、粵西的部分河段,水質已降低為劣V類,出現了嚴重的水質性缺水問題。
這些現象表明,在廣東,水資源緊張實際是一場潛流暗涌的危機。
實際上,廣東省委、省政府對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的水資源緊張已經“先知先覺”。
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了解到,早在2008年8月,廣東省政府便頒發《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旨在從源頭加強需水管理。
“政策甫一出臺,許多民眾都不理解,河源是水源地,水多的是,為什么連我們的用水也要限制。”一位地方官員回憶道。
“還有很多人沒認識到,東江不僅是廣州、深圳、河源、惠州、東莞等地區的主要供水水源,而且擔負著香港供水的重要任務,是我省重要的‘政治水、經濟水、生命水’。”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一位官員對記者有感而發,“如果我們不能提前把節水意識落實到具體的節水行動中去,善待和用好這條母親河,東江三大水庫81.26億立方米的可調節庫容,根本經不起浪費。特別是到了枯水期,下游數千萬人口隨時面臨缺水的危險。”
東江流域是全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試點地區,也是廣東省率先實施流域分水方案的試驗區。處在上游的河源,其東江流域的面積占整個東江流域的42.8%,水資源量則占整個東江流域的41%。“新政出臺后,河源跟流域內其他各市一樣,在自己地盤上取多少水用多少水,再不能由自己說了算。”河源市水務局副局長溫文中告訴記者,“必須按分配到的水量和水質要求,以水定需,量水定產。”
分水方案和節水革命
節水,注定是一場由東向西,并逐步擴散到全省所有重要流域的曠日持久的革命。幾乎可以預言,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節水在廣東都是一個關鍵詞
記者調查發現,廣東的分水方案,實際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節水革命。而這場革命的實質,是逼迫流域內的所有地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逐步轉變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主要特點的落后發展方式。
前些年,河源作為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引進了大量從其他地區遷移過來的企業,其中不乏那些處于低端產業的落后企業“分水方案實際上對河源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溫文中副局長坦承,“我們現在不但取水要服從省里的計劃,產業發展布局也要符合省里的要求。”
《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水方案》并非一紙空文。記者從側面了解到,目前河源全市分配到的水資源量只有17.63億立方米。溫文中笑稱,即使這樣的分配量有點不足以滿足河源目前的發展需求,想多用水還得按程序向省里打報告。
正因為省里的目標是合理節水和區域平衡,不能無止境地滿足個別地區的用水需要,所以編制一套科學的水量調度方案并不容易。東江流域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石教智告訴記者:“每年水量調度前,局里就要主動聯合省水文局、水電設計院等單位赴流域三大水庫等地收集、了解氣象信息及水庫發電計劃、蓄水情況,并結合水雨情預測分析情況,組織編制水調方案。最后由省水利廳組織有關單位對方案進行評審后,再發送到各單位實施。”
事實證明,水量調度方案成功,換得了整個東江流域的供水安全。東江流域管理局副局長梁裕明日前考察新豐江水庫,看到庫區水位已經上升到106米。“這就是我們枯水期對水量實施有效調度的成果。”
梁裕明與溫文中開玩笑地說,這實際就是大家在省里的政策框架內充分博弈的結果。“雖然大家的用水自由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策限制,卻制造了一個大家都有水用的大局。”
2010年3月5日,當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鑒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時,粵西的民眾已認識到,分水已不再是東江流域才會發生的“怪事”。果然,到了2011年,《廣東省韓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編制工作開始啟動。
節水,注定是一場由東向西,并逐步擴散到全省所有重要流域的曠日持久的革命。廣東省水利廳透露,根據實際情況,廣東還會適時啟動其他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力爭在全省幾大流域內建立以水定需、量水定產的水量倒逼機制,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
幾乎可以預言,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節水在廣東都會是一個關鍵詞。
■家庭節水
節水革命的城市樣本
對這場沒有硝煙的節水革命,普通市民最先感受到了政策對現有利益格局的穿透力。
在惠州,供水部門開始實施階梯式計量水價。按照該收費模式,每戶每月用水量25立方米以下部分,按基本水價收費。如果用水量低于18立方米以下(含),則將按基本水價的90%計收水費。用水量超過25立方米以上,則高于基本價收費。
從2010年4月1日,惠州市實行“一戶一表”、抄表到戶的居民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后,每月用水在25立方米以下的家庭在全市的比例中便快速萎縮,而用水量在18立方米以下的家庭居然占到了70%。
作為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廣州目前對非居民用水戶主要以計劃用水管理為切入點,通過價格調控措施促進節約用水。在廣州市中心城區,月用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的非居民用水戶均納入計劃用水管理,超計劃用水實行加價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