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1月16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斯茅庚)“株樹橋水明年底將按計劃流進長沙,屆時部分市民可以喝到來自第二水源的潔凈水。”長沙市引水及水質環境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國連昨日透露,連續幾年,備受長沙兩會代表、委員和廣大市民關注的瀏陽株樹橋引水工程及水質環境工程都將在明年下半年全面竣工,株樹橋水庫的水明年底輸送到長沙。
引水及環境工程全面開工
“長沙市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目前進展如何?長沙市民究竟何時才能喝上株樹橋水庫里的水?”針對兩會代表和委員提出的問題,引水及環境工程負責人何國連透露,到目前為止,瀏陽境內的46公里輸水管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隧道總長44公里,是引水工程中的關鍵工程),瀏陽至長沙的30公里也陸續動工。星沙廖家祠堂凈水廠完成三通一平,正在澆注凈水池底層混凝土。553公里配水管網已明確由長沙水業投資有限公司施工。花橋污水處理廠和新開鋪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也已全面動工建設。
湘江仍是第一飲用水源
有的代表問,“為什么要實施長沙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何國連說,擁有200多萬人口的長沙只有湘江一個水源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水源遭受嚴重污染,市民飲水安全就會受到威脅。近年來,每到秋冬季節,湘江水位持續降低,使長沙的一些住宅小區頻繁停水,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并且長時間枯水,湘江的自我凈化能力下降,出現重金屬、氨氮等指標超標,也直接威脅人們的飲水安全。根據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像長沙這樣的大中城市必須有兩個水源。
有的委員問,“把株樹橋水庫的水引進長沙市區后,湘江里的水是否立刻停止飲用”?何國連說,近兩年來,一些媒體在報道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時,過分渲染湘江污染如何如何嚴重,把開辟第二水源說成是否定第一水源的“無奈之舉”,似乎到2008年長沙就可以用株樹橋水取代湘江水,這實際上是對市民的一種誤導。實施長沙引水工程首要的目的就是開辟第二飲用水源,湘江作為長沙的母親河,過去是,現在是,第二個飲用水源開辟后仍然是長沙市民的第一飲用水源。引水工程(一期)竣工后,輸水規模為日供水能力65萬立方米,每天向瀏陽永安地區輸水5萬立方米,每天向星沙廖家祠堂凈水廠輸水30萬立方米,每天向長沙市區輸水30萬立方米。到二期工程完工后每天也只能向長沙市區供水60萬立方米。而到2010年,長沙每天總飲用水就達165萬立方米;到2020年,日需水量將超過200萬立方米。大部分長沙市民飲用水仍為湘江水。“隨著長株潭三市環境同治措施的實施,湘江仍然是供市民飲用的理想水源。”
[代表回顧]
“我們的議案只被改了兩個字”
紅網1月16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2005年長沙兩會上,《關于對瀏陽株樹橋水資源保護立法的議案》成為長沙市民關注的熱點。作為這份長沙市第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主席團的惟一一份議案的領銜提出者,長沙市人大代表、市文化局文化市場處處長關建之對議案的提出過程記憶猶新。不久前,關建之還曾專門到株樹橋水庫查看水源的保護情況,“那里的水保護得很好。”顯然,關建之十分認可政府對這份議案的落實情況。
昨日,接受記者采訪之前,關建之正忙著起草新的議案。不過,說起去年的議案,關建之熱情不減。“那時候我在文化局藝術處工作,經常到株樹橋附近搞‘三下鄉’活動,所以有機會看到株樹橋水庫的變化。”關建之回憶說,“第一次去的時候,水庫里的水特別清澈,讓人看了非常高興,但第二次去的時候就發現水庫下游多了一個造紙廠。”說到這里,性格直爽的關建之突然提高了嗓門,“第三次去的時候水質就變了,不像以前那么好了,當時我就覺得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對株樹橋的水資源進行保護。”
此后,關建之便開始實踐自己的想法。“我先是聯合瀏陽的有關部門,一起去株樹橋水庫進行調研,隨后針對調研的結果,和市人大的有關負責同志做了簡單交流。”關建之說,他的想法當即得到了那位同志的認同。“他告訴我,可以形成議案,建議政府立法。”
眾人的認同增加了關建之的信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很快完成了《關于對瀏陽株樹橋水資源保護立法的議案》,并提交給長沙市第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后來,議案馬上受到會議和媒體的關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并被作為主席團議案提交給省人大。“僅兩個月后,我就得到了省里的回復,他們完全認同我的建議,議案只被改了兩個字!”
盡管議案得到認可,關建之還不忘關注政府對議案的落實情況。目前,在議案的基礎上順利進行的“長沙引水及水質環境工程”第一個主體部分的工程已經完成,這讓關建之感到十分欣慰。“工程順利進展的同時,株樹橋水庫水資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現在,對于株樹橋水資源的保護問題,關建之說他終于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