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長江水資源保護和研究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利環保專家翁立達對長江流域水質狀況的評價是:“過去一直認為長江水質總體尚好,局部污染嚴重。現在的形勢是局部污染得到控制,整體水域污染仍在加劇。”翁立達介紹,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長江的水量巨大,稀釋容量大、能力強,忽略了長江流域接受的排污量也大。他說,盡管長江水資源污染已亮起了“紅燈”,但長江污染仍在加劇,廢污水的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加。這些水污染主要是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化肥、農藥、畜禽養殖業、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山林地區徑流污染,航運量激增帶來大量船舶污染包括因海損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學品污染等。雖然近年來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長江水污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的調查表明,上世紀70年代末,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95億噸,到本世紀初增加到近270億噸,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1989年約為150億噸,十余年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增加了80%。而流域內的污水處理能力十分有限,在上世紀70年代末污水處理率在15%以下,90年代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48%。據統計,整個長江流域的污水處理率在7-8%,中小城市的處理比率則更低。兩岸不加處理的生活工業污水通過大大小小的排污口涌向長江,直接導致了長江水質的惡化。據調查,長江干流394個主要排污口中,半數以上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這些排污口每天都在向長江噴吐“黑水”,干流岸邊污染帶已接近600公里。其中,長江干流沿線的攀枝花、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5大城市的污水排放量為每年46億噸,占干流主要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的70%以上,可是各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卻不足15%。而且,污水處理深度不夠,二級處理總量每天僅為100噸,絕大部分污水直接入江,在干流近岸水域形成約400公里的污染帶,不僅影響生活、生產用水安全,也對水生生物境形成威脅。記者在武漢沌口開發區看到,在距離開發區取水站的上游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有武漢一家紙業公司的排污口,經常大量排放污水,致使取水管不得不向江中心多伸進300米,增加300萬元的造價。類似現象在長江沿岸的許多城市都能見到。江西省九江市一個縣的化工園區,化工廠產生的污水沒有經達標處理就直排長江,有的暗設管道偷排,致使附近水域魚蝦死亡。
????據記者調查了解,在長江干流污染不斷加劇的同時,長江各支流以及流域內湖泊污染日趨嚴重,也間接影響了長江水質。長江水資源保護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支流2萬多公里的河長中,超標河長達7000公里。此外,“白色污染”不容忽視,直接影響長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長期以來,不少沿江城鎮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沿江隨意堆放,隨暴雨、洪水進入江中,與丟棄在水中的船舶垃圾一道漂浮在江中,形成“白色污染”。在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的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韓橋垃圾場,自然堆放了8萬多噸垃圾,距其下游的長江支流永寧河僅4公里,一旦汛期暴雨沖刷,這些垃圾將順水進入長江水體。沿岸的彌駝鎮等17個鎮(鄉)的垃圾也大多堆放在江邊。每到汛期,大量垃圾和固體廢物隨暴雨、洪水沿江而下,其中難降解的漂浮物在三峽大壩前被攔阻,白茫茫一片覆蓋整個江面。環保專家認為,這種“白色污染”如不及時治理,將會影響三峽工程的安全運行,破壞三峽水庫的景觀與形象。 ????“九龍治水”為何難阻止長江水質惡化
????目前,長江流域在水資源管理上有“九龍治水”之說,即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城建、地礦等部門都涉水、管水。比如,水利部門主要對江河湖庫等水源地和農村水利、防汛抗旱負責;城市供水、排水和城市地下水由城建部門負責;城市以外的地下水由國土部門的地礦局主管;城市排污由環境保護部門把關;水生生物保護則由農業部門下屬的漁業部門負責;濕地由林業部門負責;內河航運由交通部門負責;安全飲用水標準由衛生部負責制定。專家們認為,這種“九龍治水”的機制表面上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但事實上并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客觀上反而鼓勵了各地區、各職能部門從局部利益、單一目標出發,對長江水資源的某些功能進行“分而治之”。水利部下屬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是長江水資源管理的流域性管理機構,主要負責長江防洪、水環境保護等。但有關專家認為,要讓一個副部級單位統管整個流域內的水資源工作,無法實施政府間的協調,也不能擔負起流域資源和環境的責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陳宜瑜認為,當前長江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現有的流域管理機構職能單一,管理手段不完善,無法承擔起流域綜合管理的職責;法規協調性不夠,缺乏統籌考慮流域綜合管理的法規;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機制存在明顯的沖突,阻礙流域綜合管理措施的有效實施;利益相關方參與不足,公眾權益得不到保障。
????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流域管理一體化
????長期以來,長江的水資源管理是以區域管理為主,《水法》已經明確要實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流域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制定專業規劃、區域規劃。專家建議,我國應加快長江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流域管理一體化。可考慮將長江水利委員會改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或長江管理委員會),由國務院牽頭,沿江各省、市參加,統一負責長江流域水利規劃、防洪抗旱,水資源分配、綜合開發利用、水環境安全保障、污染治理等有關的所有問題,具有在水資源和水環境領域監督、協調和檢查各級地方政府的權力,以盡快扭轉目前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多頭管理、互不協調的局面。
????一些專家還建議,為了全方位保護和治理長江,我國應通過立法保護長江,一方面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加大對違法排污行為的處罰力度。“要罰就應該罰到不法企業破產,應該讓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承擔責任,不能像以往那樣最多罰10萬了事,這樣根本不關痛癢”。同時把對長江的生態環境的合理開發納入沿江城市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并造成生態惡果的地區,應執行官員任用的一票否決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此外,長江流域綜合治理還要調動公共部門、私營部門和公眾的共同參與,讓維護河流的健康成為流域內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目標。同時,要引入市場機制,借助經濟手段,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目標,降低企業的環境影響,杜絕因企業操作不當引起的環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