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來,巴安水務(15.680,-0.63,-3.86%)、興蓉投資(7.28,-0.14,-1.89%)等多家上市水務公司連連中標大單引發大漲乃至漲停。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及管網等市政公用建設相對滯后,出于民生考慮,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力度將不斷加大”,華融證券市政公用建設分析師易晶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水工業網CEO張穎夏表述了類似觀點。不過,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也僅僅是看好城市污水處理和相關的管網設備制造行業。至于處于民生重要地位的供水行業他表示短期內很難看好。
然而,供水行業投資市場巨大。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共有4000余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按照新國標要求,全國自來水企業在生產工藝、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必須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
另外,今年5月出臺的《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顯示,中國城鎮供水領域的投資需求大約為4100億元,其中包括水廠改造投資465億元,新建水廠投資940億元,自來水管網改造投資835億元,新建管網投資1843億元,水質檢測監管能力建設投資15億元,供水應急能力建設投資2億元。
張穎夏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盡管供水業未來面臨巨大的投資市場,但是由于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導致這個行業短期內很難有大量的社會資本流入。
水價難定
“自來水價格不合理,直接導致了社會資本的參與風險,沒有企業愿意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大部分自來水廠虧損嚴重,如果水價改革無法推進,就很難形成投資熱潮。
據發改委和住建部統計,中國現在城市的自來水廠有30%是虧損的,與水費附加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也不到位,大概全國有1/4的污水處理廠在運轉中也是虧損的。
“自來水價格偏低,企業僅能依靠政府補貼才能勉強生存,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城市自來水價格制定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在特殊時期難以維持生計,減小了缺乏雄厚資金支撐的企業積極性”。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分析。
“但是,大家現在都在回避這件事。公眾不愿意主動追究企業水質不達標的責任,而政府因為無法保證自來水的新國標,也暫時不想去談自來水提價改革”,張穎夏表示,自7月1日推出新國標到現在已經3個月有余,卻沒有看到一例消費者起訴自來水不達標的案例,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的。“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公眾的維權意識低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維權成本太高。目前,國內要提起訴訟就要拿出自來水廠不達標的檢測證明,而檢測這106項標準費用需要2萬多元”。
在盤雨宏看來,目前自來水價改革更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局。“由于水價改革不到位,我國30%的自來水廠處于虧損狀態,水廠缺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維修、護理,供水質量無法得到較大提高,居民普遍不愿意接受提高水價,從而造成水務行業資金鏈條無限惡性循環”。
“目前要想對國內自來水定價還是一個難題”,張穎夏認為,國內自來水影響因素太多,目前很難統一定價。“應該由第三方機構來對公眾進行一個全面的調研,否則單純地談水價改革根本不現實。很遺憾在國內看不到這種形式的調研”。
“但是,未來水價肯定要改革,這是不容置疑的。就像通訊和IT行業一樣,大家能承受起高額的話費就能承受起水價的提升,這是早晚的問題”,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隨著現在很多行業與國際接軌,自來水行業也不可避免,水質標準的提高也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化程度。
易晶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問題是市場化改革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市場化改革的前提就是要確立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具有商品性的觀念,改變以往以背離價值的低價提供低質產品和服務、價格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影響的做法。所以,如果未來水價改革到位,政府可能會放開水價管理,由市場來決定。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及管網等市政公用建設相對滯后,出于民生考慮,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力度將不斷加大”,華融證券市政公用建設分析師易晶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水工業網CEO張穎夏表述了類似觀點。不過,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也僅僅是看好城市污水處理和相關的管網設備制造行業。至于處于民生重要地位的供水行業他表示短期內很難看好。
然而,供水行業投資市場巨大。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共有4000余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按照新國標要求,全國自來水企業在生產工藝、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必須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
另外,今年5月出臺的《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顯示,中國城鎮供水領域的投資需求大約為4100億元,其中包括水廠改造投資465億元,新建水廠投資940億元,自來水管網改造投資835億元,新建管網投資1843億元,水質檢測監管能力建設投資15億元,供水應急能力建設投資2億元。
張穎夏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盡管供水業未來面臨巨大的投資市場,但是由于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導致這個行業短期內很難有大量的社會資本流入。
水價難定
“自來水價格不合理,直接導致了社會資本的參與風險,沒有企業愿意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大部分自來水廠虧損嚴重,如果水價改革無法推進,就很難形成投資熱潮。
據發改委和住建部統計,中國現在城市的自來水廠有30%是虧損的,與水費附加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也不到位,大概全國有1/4的污水處理廠在運轉中也是虧損的。
“自來水價格偏低,企業僅能依靠政府補貼才能勉強生存,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城市自來水價格制定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在特殊時期難以維持生計,減小了缺乏雄厚資金支撐的企業積極性”。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分析。
“但是,大家現在都在回避這件事。公眾不愿意主動追究企業水質不達標的責任,而政府因為無法保證自來水的新國標,也暫時不想去談自來水提價改革”,張穎夏表示,自7月1日推出新國標到現在已經3個月有余,卻沒有看到一例消費者起訴自來水不達標的案例,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的。“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公眾的維權意識低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維權成本太高。目前,國內要提起訴訟就要拿出自來水廠不達標的檢測證明,而檢測這106項標準費用需要2萬多元”。
在盤雨宏看來,目前自來水價改革更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局。“由于水價改革不到位,我國30%的自來水廠處于虧損狀態,水廠缺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維修、護理,供水質量無法得到較大提高,居民普遍不愿意接受提高水價,從而造成水務行業資金鏈條無限惡性循環”。
“目前要想對國內自來水定價還是一個難題”,張穎夏認為,國內自來水影響因素太多,目前很難統一定價。“應該由第三方機構來對公眾進行一個全面的調研,否則單純地談水價改革根本不現實。很遺憾在國內看不到這種形式的調研”。
“但是,未來水價肯定要改革,這是不容置疑的。就像通訊和IT行業一樣,大家能承受起高額的話費就能承受起水價的提升,這是早晚的問題”,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隨著現在很多行業與國際接軌,自來水行業也不可避免,水質標準的提高也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化程度。
易晶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問題是市場化改革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市場化改革的前提就是要確立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具有商品性的觀念,改變以往以背離價值的低價提供低質產品和服務、價格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影響的做法。所以,如果未來水價改革到位,政府可能會放開水價管理,由市場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