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水瓶頸”不僅影響到農業生產,更危及工業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3月3日,全省水利工作會議決定,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構建“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多源互補、保障應急、豐枯調劑、促進發展”的山西大水網,到2015年骨干水網基本建成后,地下水供水量將壓減10億立方米,全省供水能力則由目前的60億立方米提高到86億立方米,為我省轉型跨越發展提供可靠的“水支撐”。
干旱缺水是我省(山西省,下同)的基本省情。目前我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81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值的17%。每年有近50億立方米、約三分之二的地表水資源流出省境。抗御特大干旱能力不足仍是我省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軟肋。
我省構建大水網主要是按照河湖連通、科學調度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思路,通過建設35項應急水源工程和一批蓄引提工程,規劃一批小型水庫,加快南線禹門口東擴、中線呂梁引黃、黃河小浪底調水等黃河水利用工程建設,推進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構建覆蓋全省六大盆地、11個中心城市、70個縣(市、區)的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大水網建設包括76項工程,其中已建工程61項,在建工程5項,新規劃建設的水源及水系連通工程10項。
其中,第一縱是黃河北干流,北起偏關縣老牛灣,南至運城市風陵渡,全長763公里,構成大水網的一條天然縱向水道,作為向境內供水的主要水源地。第二縱是汾河—涑水河線,以汾河為主干,通過萬家寨引黃南干線將黃河與汾河連通,通過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將汾河與涑水河連通,形成近千公里縱貫我省南北的又一條水道。
十橫:一是以萬家寨引黃南干線、北干線工程為重點,建設太原市和朔同盆地供水體系,保障太原、大同、朔州用水;二是以坪上應急引水工程、萬家寨引黃南干線滹沱河連通工程為重點,建設忻定盆地供水體系,保障忻州用水;三是以柏葉口水庫、中線呂梁引黃工程為重點,下連文峪河水庫、黃河磧口水利樞紐,建設呂梁山區供水體系,保障呂梁用水;四是以東山調水工程、松塔水電站、澤城西安水電站為重點,建設晉中盆地供水體系,保障晉中用水;五是以龍華口水電站、娘子關提水工程為重點,建設陽泉供水體系,保障陽泉用水;六是以吳家莊水庫、漳澤水庫、辛安泉引水工程為重點,建設長治盆地供水體系,保障長治用水;七是以張峰水庫、東焦河水電站、西冶水電站、圍灘水電站為重點,建設晉城沁丹河供水體系,保障晉城用水;八是以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樞紐為重點,連接五馬、曲亭、澇河、巨河等四座水庫,建設臨汾盆地供水體系,保障臨汾用水;九是以禹門口提黃工程為重點,連接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建設汾河下游谷地供水體系,保障運城的萬榮、新絳、稷山、河津和臨汾南部用水;十是以浪店引黃工程、小浪底引黃工程為重點,建設運城涑水河供水體系,保障運城用水。
十大骨干供水體系建成后,供水總面積將達7.6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近一半,受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七成以上,GDP占全省的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