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2月28日電(記者 孫洪磊、張澤偉)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天津因水而生,卻重度缺水。近年來,天津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結構調整、多水源價格機制、公眾參與體系”為主要特色的節水之路,驅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馬車。2010年9月,天津市順利通過由水利部和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組織的南水北調東中線規劃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驗收,榮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稱號。
調整工業結構促節水
天津市的水危機紅燈自上世紀70年代就已亮起,民諺“天津衛一大怪,自來水腌咸菜”說的就是天津人因缺水不得不飲用咸澀地下水的情景。通過引灤入津和引黃濟津應急調水,天津的水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天津依舊“干渴”。據統計,目前天津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70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公認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為此,天津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著力解決結構性浪費水資源問題。從2000年至今,天津工業總產值增長近11倍,但工業取水量僅增長30%,實現了工業快速增長而工業用水量保持基本穩定和微增長的目標。
“我們堅持產業結構與水資源相適應,積極引導和帶動節水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從總體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處處長閆學軍將這一成績歸功于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
據介紹,天津市近年來逐步淘汰、壓縮高耗水行業,紡織、造紙等行業中的一批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的企業相繼在天津“消失”;培育、扶持高附加值優勢產業,優先滿足工業廢水零排放企業的用水需要,對電子信息、現代醫藥等低耗水、高附加值產業實行優質優供。截至2008年,天津萬元GDP用水量為35立方米,工業節水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構建多水源價格機制
自1996年至今,天津根據市場經濟規律,多次調整自來水價格,拉開各類用水差價,多水源的價格機制成為撬動節水的杠桿。
天津長期受水資源短缺影響,常規水源單一,地下水超采嚴重。為抑制地下水超采,天津市大幅度提高地下水資源費標準,逐步縮小與自來水價格的差距,用價格杠桿促使人們減少地下水使用量。天津地下水資源費從2005年的1.3~1.9元/立方米升至2008年的1.6元~2.6元/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從6.98億立方米降至6.25億立方米。
閆學軍說,事實表明,每次調整地下水資源費,就會相應減少開采量近10%。目前,地下水資源費標準較10年前提高了約30倍,與公共自來水價格由相差10倍左右縮小到不到2倍,有效抑制了地下水過度開采。
同時,天津實施鼓勵性價格政策。為促進再生水大規模開發利用,在全市范圍內,統一再生水管網建設配套費標準,對再生水生產用電執行單一電價,免征水資源費和公用事業附加費,對企事業單位回用的再生水免征污水處理費。目前,深處理的再生水價格對城市生活和電力用水大戶分別為1.3元和1.5元/立方米,低價切入策略對再生水利用起到了引導和鼓勵作用,新建熱電企業已通過水資源論證配置再生水達到日供25萬噸規模。
科學的水價機制,有效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閆學軍介紹,3年間,天津年用水量維持在22~23億立方米,用水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公眾參與體系驅動節水“馬車”
記者在不少天津普通市民家中走訪時,經常發現一些大大小小的水盆或水桶,里面裝著“舍不得倒掉”的水:淘米水用來洗菜,再澆花,洗衣水用來拖地,再沖廁,“一水多用”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生活習慣。
天津市節水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津市從節水宣傳入手,開展節水教育,培育節水文化。如設計制作了天津節水卡通形象“水娃潔潔”,編輯學齡前兒童節水讀物,把節水知識納入中小學生課本;開展“節水器具進萬家”活動,對全市27個居民小區節水型器具進行了改造,1.6萬余戶居民從中受益。尤其是舉辦節水漫畫、剪紙和征文比賽等活動,很多天津市民踴躍參與,僅2009年舉辦的節水動漫剪紙大賽,參賽作品就達620件。
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大引擎,節水價格機制的重要杠桿,公眾參與體系的巨大推力,三股力量推動著天津“節水馬車”一路向前。在成功建成全國首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后,天津又被水利部確定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這也成為“十二五”期間天津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頭戲。今后,天津將以貫徹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著力點,繼續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