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多龍管水”這一現實情況,要保證飲用水安全,需要解決好飲用水安全保障責任主體、資金保障等問題并理順部門管理等關系。
保障飲用水安全,需要相關標準跟上。我國第一部飲用水衛生標準頒布于1985年,修訂于2006年,中間隔了20年左右,而如今飲用水“新標準”的實施也因種種因素被推遲,其歷程可謂坎坷。
問題一:誰是飲用水安全保障的責任主體?
《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明確水源地保護由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但是,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仍有部分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未獲省級人民政府批復,保護區內違法排污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對于跨行政區的水源地,由于保護和受益主體不一致,保護責任和管理措施難以落到實處。
同時,《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涉及飲用水的內容雖然比較全面,但是各項配套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供水條例》已頒布實施18年,部分內容已不能適應新的管理要求;至今還沒有專門的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和評價方法,水源水質標準仍依據水源地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標準;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相關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十二五”期間,地方人民政府將是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責任主體,國家將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目標和措施納入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嚴格實行問責制。
對此,有專家指出,明確飲用水安全保障責任主體,將有助于從源頭保障飲用水安全。
問題二:錢從哪里來?
根據《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和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優先升級改造設施落后的供水廠,解決設市城市和縣城水廠出水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問題;更新改造9.23萬公里使用年限超過50年和管材劣質的供水管網,解決管網漏損和二次污染問題。
在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能力建設方面,到2015年,各省(市、區)和省會城市全部實現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106項水質指標檢測能力全覆蓋,地級城市具備水質常規指標和本地區重點非常規指標的檢測能力,縣級市和縣城具備水質常規指標的檢測能力;充實水質快速檢測設備,提高及時發現飲用水安全隱患的技術能力。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顯示,對于目前尚不具備全部106項水質指標檢測能力的省份,將盡快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落實水質檢測實驗室建設。
盡管目標宏大,但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一些專家對于目標能否實現表示擔憂。
一位專家指出,《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中提到,預估監測能力的投資需求為15億元,但《規劃》并沒有指明資金的來源,只是提出中央補助投資,重點向中西部及財政困難地區傾斜。要求地方政府要將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土地出讓收益等用于城市建設支出的部分優先用于供水設施改造和建設。
“目前各地經濟水平差異很大,資金存在缺口,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如果單靠地方政府努力,新標準實施并非易事。”這位專家說。
問題三:“多頭管理”如何理順?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將認真梳理當前飲用水安全保障各環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相關法律制度和措施的制定。
記者了解到,近期,相關部門抓緊組織修訂《城市供水條例》,進一步明確規劃建設、運行監管、水質管理、應急供水、二次供水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制定《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另外,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也將展開,具體包括:研究制定水源環境質量、水源地安全評價技術導則等標準,出臺水源編碼、水源環境狀況評估指南等規范性文件;加快制定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修訂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質量標準;加快修訂《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將飲用水安全保障問題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予以研究。
這些法律法規和措施的制定出臺,將有助于理順當前飲用水“多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新聞鏈接
雖然生活飲用水新標準的實施日期推遲,但在我國一些城市,自來水檢測標準已經達到了新國標的要求。
北京市:據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崔君樂透露,飲用水新標準中的106項指標,北京早在奧運會前就已經執行,并且在2007年就已提前達到新標準;全市設立的270個終端監測點,隨時都在監測進入市民家中的“末梢水”安全。市民家中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水質完全達標。
上海市:從7月1日起,上海中心城區將全部采用來自長江的優質水源。而少部分未采用深度處理工藝的郊縣,也開始不間斷投放粉末活性炭改善水質。目前全市已對在用水源地開展每月一次64項指標、每年一次109項指標的監測;中心城區還建設了157套在線水質濁度、余氯監測設備。此外,主要供水企業也建立了中心化驗室,定期和不定期地進行水質抽查監督,確保安全優質供水。
成都市:據成都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水質中心主任謝海英介紹,成都市主城區供水水質早在去年初就全部達標,部分指標甚至高于國家標準。謝海英以余氯為例指出,余氯過高可能帶來消毒副產物,對人體具有潛在的健康影響,而目前成都市主城區供水余氯控制在0.4毫克/升~0.9毫克/升范圍內,較新標準更為嚴格。
太原市:太原市自來水公司水質處處長史曉冬日前表示,目前太原市自來水檢測標準已達177項,完全覆蓋國標規定的106項,太原市的自來水可放心飲用。新國標借鑒了國際上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水質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增加了71項,其中有59項為毒理指標。而太原市目前的檢測指標比這還要多。
昆明市: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昆明監測站相關負責人周皖云介紹說,從技術上講,在檢測硬件方面,昆明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目前已可以完成170余項,超過了國家要求的106項。并且,從2009年起,昆明城市供水檢測標準就嚴格按照新標準執行,除每月對42項常規檢驗項目進行檢測外,每半年還必須對64項非常規檢驗項目進行檢測。監測數據顯示,3年多來,昆明自來水合格率已完全達到并優于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