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巴中運用市場化手段破解巴城供排水建設瓶頸、創新水務建設事業的又一個重大舉措。
今年以來,巴中搶抓中央“大興水利強基礎”和四川省“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骨干水利工程、“小農水”建設及巴河治理、病險塘庫整治等,著力構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綜合水利網絡,在向“全域灌溉”進軍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全域水務”。
破除“水瓶頸”實施“全域水務”
“雖經過四五年的努力,已讓70%的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但工程性缺水和設施性缺水仍然是困擾我們的難題,與‘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巴中市水務局局長嚴敏坦言,巴中境內雖河流眾多,但是全市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只有1611立方米,遠低于全國、全省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甚至低于國際公認警戒線人均1900立方米,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另一方面,這里特殊的地理條件又使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致使旱洪災害頻繁。
“缺水矛盾突出,絕不是靠一時一地的幾個工程建設能夠解決,我們必須堅持全域性規劃和建設,整體推進……”嚴敏說,為了破除制約發展的“水瓶頸”,巴中正著力興水治水,構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綜合水利網絡,大打“水利建設大會戰”。
在巴中市水務局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巴中市全域水務發展規劃》,足足76頁。根據規劃,巴中在“十二五”期間,將建成大中型水庫工程9處,小型水源工程71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19座,小微水利工程12405處,新增有效灌面16.39萬畝、改善灌面26.96萬畝,建設各類供水工程3055處,解決全市102.9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目標宏大,效果可期。“這些規劃項目實施完成后,能新增向城鎮工業和生活供水6022萬立方米,新增人畜凈用水量2256萬立方米,年供水效益可新增2億元;同時,全市每年可增產糧食4.04萬噸、增加產值6060萬元。”巴中市水務局調研員孫光才告訴記者。
骨干水利工程 完成投資8.5億元
8月4日,星期六,驕陽似火。二郎廟水庫工地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關鍵節點工程大壩全斷面填筑至676米高程,已完成大壩六棱塊護坡制作2萬張;豎井邊墻已完成砼澆筑652米高程;干渠一期工程已完成平臺開挖15.6公里……”水庫管理局負責人茍旭介紹。
“夜以繼日不停工、爭分奪秒搶工期”、“一天當作兩天用”、“24小時輪班作業”……在巴中,建設工地上到處可見這類標語。為工程建設“加快”、“提前”,從領導到一般干部、工人,從規劃到建設的全過程,巴中人超常付出。
據悉,今年上半年,巴中市在建骨干水利工程項目到位資金4.5億元,完成投資8.5億元,其中牛角坑水庫完成樞紐工程和干渠一期工程,二郎廟水庫、雙橋水庫分別完成總投資的70%、67%。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上,該市新解決23.1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占全年計劃人數的70%;巴城第二污水處理廠和興文新區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城區在建截污干管工程完成投資1100萬元;在巴河綜合治理上,巴城一期堤防工程完成投資2.1億元,達到總工程量的95%,工程防洪度汛條件基本具備;病險水庫整治項目開工55座,完工10座,占年度計劃的76%。同時,建成防汛減災應急預警和會商指揮系統,防災能力不斷提升。
創新建管機制 激發建設熱情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由“全域灌溉”向“全域水務”轉型,巴中在水利建設中探索創新了不少建設管理的“金點子”。
如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金點子”——“三為主”“四模式”“五到村”。該市在工程建設中,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部門主管的“三為主”工作思路,采取“場鎮管網延伸、股份融資聯建、聯片整體推進、單村全面銷號”四種模式,實行“電子建檔到村、項目公示到村、干群參與到村、技術服務到村、資金補助到村”的“五到村”工作方法。
同時,為解決“有人建,沒人管”的難題,則廣泛推行協會制管理——對已經建成的飲水工程由受益戶討論決定組建供水協會,協會根據“補償成本、合理收費、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確定供水價格,堅持每3天抽水檢測一次,每月的水費、電費收支情況都要上墻公示,確保農民喝的是放心水,交的是明白錢。
在“小農水”建設中,巴中探索出“先改后建、先建后補,自主申報、自主實施、自主監督、自主管護”的機制,堅持“不辦群眾不受益的事、不辦群眾不參與的事、不辦群眾沒能力辦的事,由村兩委提議、代表審議、村民決議,讓群眾自主決策、自主實施、自主監管”的原則,采取“項目民報、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設民管、資金民審、先建后補”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