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作為我省最大的過境河流,占全省入境水資源總量的近90%,小浪底水庫建成蓄水后,年增加可供水量26億立方米左右。近幾年來,全省的引黃補源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水資源的緊缺狀況,改善了生態和水質,滿足了農業的灌溉需求。據統計,2011年,河南省引黃河水突破34億立方米。今年以來共引水24億立方米,為沿黃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和生態用水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6月30日下午,在溫縣北渠,記者看到,寬寬的河道,清澈見底的河水,渠道兩岸綠樹成陰。北渠是該縣20公里環城水系的一段。
“以前這條河老窄,可臭,人從這兒過都捂著鼻子。”附近南渠河村的村民李山峰告訴記者。
北渠的前身叫蚰蜒河,由于水質惡化,蚰蜒河是條“臭水河”、“毒水河”。附近前崗村村民講,以前打100多米深的水井,抽出來的水喝著仍有怪味。現在好多了,20多米深的水井,汲出來的水甘甜甘甜的。這都得益于該縣的引黃補源工程。
多年來,溫縣小麥(2541,20.00,0.79%)單產始終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是我省黃河以北第一個噸糧縣,連續7年創小麥單產最高紀錄,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這其中,引黃補源工程起了巨大作用。
以前溫縣農田灌溉、工業用水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全部依靠地下水,造成水環境逐步惡化,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清風嶺漏斗區,可謂守著黃河沒水“喝”。為改變現狀,溫縣發揮南臨黃河的水源優勢,采取引黃補源、綜合整治的辦法,從2003年開始,先后投資1.5億元相繼實施了引黃補源、蚰蜒河綜合整治、引沁補源等工程,開挖疏浚整治河道和引水渠道,形成了環城水系,全縣生態水系框架基本成型。目前,溫縣引水工程年引水量達1億立方米,發展補源面積150平方公里,以灌代補面積達11萬畝,新增加河道灌溉面積4.5萬畝,逐步實現了地下水采補平衡。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48.8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118.09萬畝,受益地區包括焦作、新鄉、安陽3市的47個鄉(鎮)。人民勝利渠灌區通過地下水補源及生態供水,對解決灌區內及周邊區域的地下水下降,改善域內水環境的生態平衡,提高灌區內人民的居住條件,維持灌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該區是我省糧食主產區,著名的“原陽大米”就產在這塊土地上。
7月1日上午,在人民勝利渠張菜園新閘。河南河務局供水處焦作處處長張興源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灌區共引水2.4億立方米。從6月初到現在是夏灌用水高峰期,灌區共引水1億立方米。”
長期以來深受水資源短缺困擾的滑縣,2007年實施了引黃補源工程,特別是2009年4月,大功引黃總干渠開通,黃河水源源不斷地引向了焦渴的豫北地區。在此背景下,去年以來,滑縣又通過新修復的渠道引來黃河水4000萬立方米,總干渠縣城段蓄水達3.5米,總干渠兩側2~3公里范圍內的地下水回升2~3米,群眾抗旱澆地用水成本由原來的15元左右下降到10元,時間也大大縮短。
7月2日上午,滑縣道口鎮大功河邊,正在給玉米(2411,52.00,2.20%)灌水的農民陳靜生感慨地對記者說:“大功河引來黃河水后,灌溉農田既方便又省錢。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有了水,種糧就有了底氣。滑縣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九連冠縣,178萬多畝小麥今年再獲豐收,黃河水功不可沒。”滑縣農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工農業發展的命脈。采訪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引黃不但鞏固了灌區糧食核心區的地位,而且也為灌區的城市化建設提供了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