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黑龍江省出臺一個《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將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性質確定為全民所有,企業探測開發這些資源需經氣象部門批準。網友調侃稱以后曬太陽也要交錢了。按照官方的說法,這一規定并非針對個人,而是針對企業。但是,仍然有很多法律界人士質疑這種做法違憲。
當然,這個條例的相關規定有沒有法理依據,是不是違憲,有關各方可以繼續討論。畢竟,白紙黑字公布出來的省一級的條例,供批評的靶子藏不起跑不掉,批評的矛頭也有明確的指向,一切討論都可以擺到明面上來說。但是,所謂的“自然水費”卻是個上不得臺面的東西,沒有白紙黑字的規定,向你收的時候就有,而且總是有辦法從你手里摳出來這部分錢來;有人舉報了就沒有,因為舉報者很難拿出白紙黑字的證據來。
自農業稅取消之后,農民與鄉鎮一級政府之間的經濟聯系就減少了很多,名目繁多的亂收費很難再找到亂收的“正當”理由。對于農民來說,負擔、麻煩都減少了;但對于鄉鎮一級政府來說,收入,尤其是灰色收入也出現了大幅下降。但是,亂收費的沖動并沒有隨著亂收費難度的增加而減少,一些地方開始挖空心思尋找亂收費的途徑和理由。比如,2008年9月《大河報》曾報道過一件類似的事,河南漯河郾城區裴城鎮政府要求農民繳費辦理“砍伐證”、“準運證”,否則地里已經成熟的玉米就無法收割。
正常的理由不好找,雷人的理由自然就多了起來。無論是“砍伐證”、“準運證”,還是“自然水費”,都是些很荒誕的收費理由。這雖然從一個側面說明亂收費已經越來越難,一些基層政府部門對農民的盤剝已經不能那么肆意了,但是,只要這種亂收費的沖動還在,類似的收費項目恐怕就很難杜絕。更重要的是,這些基層政府部門也越來越聰明,他們在編出各種收費理由的同時,也在盡可能地避免給人留下把柄。
收“自然水費”的問題到底存不存在,恐怕不能僅聽當地政府的一面之辭,因為很多時候被地方政府否定的問題常常被證明是存在的,這一切絕非空穴來風——畢竟老百姓編造一個亂收費故事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收了錢,無論是正常走賬,還是進了小金庫,或者進了某些人的個人腰包,都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所以,關鍵問題是有沒有決心查,有沒有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從制度上避免類似的亂收費頻繁發生,減輕農民實際負擔,仍然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