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敏感行業清單
????我國利用外資正向著效益和質量的方向前行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日前指出,我國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要在法律法規和建立工作機制上下功夫,要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切實把住應當把住的關,放開應當放開的限制,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落到實處。
在近日結束的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外資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今后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將在一些領域重點推進。他還指出,要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
利用外資卓有成效
張曉強表示,我國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在“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減少貧困、加強環境保護、改善教育衛生狀況、保障國內能源資源供給等。但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兩大戰略思想的苗頭性及共性問題,特別是與平衡國際收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內外資公平競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互利共贏戰略等之間仍存在著諸多矛盾。為此,必須充分考慮涉外經濟因素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發的水平,使利用外資、境外投資與我國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工作相銜接,切實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
要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
張曉強表示,今后要逐步改變現行普惠性的利用外資政策,扭轉粗放式的、不計成本的招商引資觀念,用公平競爭和市場的壓力推動外資企業更加注重集約化經營;要在法律法規和建立工作機制上下功夫,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切實把住應當把住的關,放開應當放開的限制,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強外資政策和外貿政策的協調,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改善我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加強“引進來”與“走出去”相關政策的協調,注意實施“走出去”戰略和擴大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政策的協調,避免“走出去”戰略與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競爭關系。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進入
關于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張曉強強調,要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保持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利用外資的良好勢頭,鞏固和提高我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鼓勵外資投向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加大對上述地區國外貸款安排的比例;鼓勵外商投資集研發、制造和銷售于一體、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程度高的項目,設立高水平的研發中心;推進中外雙方依托重大項目開展合資合作,鼓勵外資向中方轉讓先進技術。同時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進入,引導各類開發區朝著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大、資源消耗低、環境保護好的方向發展,把節能降耗、城市污水處理等項目作為國外貸款支持的重點。此外,相關部門還要不斷推進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各地區、各部門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政策。
在談到2007年的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時,張曉強指出,發改委系統要加強對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國際利率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影響的研究;優化國外貸款地區和產業結構,爭取使中西部地區國外優惠貸款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著力支持一批衛生、醫療、教育、交通、環保、節能以及新能源項目;繼續推進與重點國家的投資合作,著力推進重大境外投資項目。
我國正從“引資”走向“選資”
雖然連續15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第一位,但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中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存量資產,中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存量總值不到累計實際使用外資的一半。
“這說明中國利用外資數量雖大,但亟待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郝紅梅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將中國利用外資的變化和調整總結為以下幾點:中國利用外資的重點將從彌補資金、外匯不足轉向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利用外資的領域將從注重加工工業、一般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變;政策措施從以優惠政策為主轉變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7019家,同比增長6.7%,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2.14%,達542.63億美元;前10個月技術引進合同金額超過187億美元,同比增長37%。
有專家指出,這一組數字的此消彼長表明我國正在從“引資”走向“選資”,利用外資向著效益和質量的方向前行。
????我國利用外資正向著效益和質量的方向前行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日前指出,我國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要在法律法規和建立工作機制上下功夫,要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切實把住應當把住的關,放開應當放開的限制,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落到實處。
在近日結束的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外資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今后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將在一些領域重點推進。他還指出,要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
利用外資卓有成效
張曉強表示,我國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在“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減少貧困、加強環境保護、改善教育衛生狀況、保障國內能源資源供給等。但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兩大戰略思想的苗頭性及共性問題,特別是與平衡國際收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內外資公平競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互利共贏戰略等之間仍存在著諸多矛盾。為此,必須充分考慮涉外經濟因素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發的水平,使利用外資、境外投資與我國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工作相銜接,切實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
要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
張曉強表示,今后要逐步改變現行普惠性的利用外資政策,扭轉粗放式的、不計成本的招商引資觀念,用公平競爭和市場的壓力推動外資企業更加注重集約化經營;要在法律法規和建立工作機制上下功夫,制定國家“戰略性和敏感性”行業清單,建立特殊并購審查機制,切實把住應當把住的關,放開應當放開的限制,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強外資政策和外貿政策的協調,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改善我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加強“引進來”與“走出去”相關政策的協調,注意實施“走出去”戰略和擴大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政策的協調,避免“走出去”戰略與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形成競爭關系。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進入
關于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張曉強強調,要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保持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利用外資的良好勢頭,鞏固和提高我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鼓勵外資投向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加大對上述地區國外貸款安排的比例;鼓勵外商投資集研發、制造和銷售于一體、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程度高的項目,設立高水平的研發中心;推進中外雙方依托重大項目開展合資合作,鼓勵外資向中方轉讓先進技術。同時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進入,引導各類開發區朝著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大、資源消耗低、環境保護好的方向發展,把節能降耗、城市污水處理等項目作為國外貸款支持的重點。此外,相關部門還要不斷推進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各地區、各部門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政策。
在談到2007年的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工作時,張曉強指出,發改委系統要加強對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國際利率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特別是涉外經濟影響的研究;優化國外貸款地區和產業結構,爭取使中西部地區國外優惠貸款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著力支持一批衛生、醫療、教育、交通、環保、節能以及新能源項目;繼續推進與重點國家的投資合作,著力推進重大境外投資項目。
我國正從“引資”走向“選資”
雖然連續15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第一位,但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中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存量資產,中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存量總值不到累計實際使用外資的一半。
“這說明中國利用外資數量雖大,但亟待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郝紅梅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將中國利用外資的變化和調整總結為以下幾點:中國利用外資的重點將從彌補資金、外匯不足轉向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利用外資的領域將從注重加工工業、一般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變;政策措施從以優惠政策為主轉變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7019家,同比增長6.7%,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2.14%,達542.63億美元;前10個月技術引進合同金額超過187億美元,同比增長37%。
有專家指出,這一組數字的此消彼長表明我國正在從“引資”走向“選資”,利用外資向著效益和質量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