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省區之一,近年來,我區以水權轉換為突破口,探索實現了以“農業資源節水--水權有償轉讓--工業高效用水”為基本構架的區域節水格局,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了我區“十一五”期間全區GDP12.7%的增速。請聽新聞中心記者楊易發回的報道: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體積巨大、冒著熱氣的冷卻塔是發電廠的標志性建筑。但是當記者來到我區“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的重點電力建設項目——寧夏京能寧東發電有限公司水洞溝電廠時卻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臺西北最大的66萬千瓦燃煤機組正在滿負荷運行,但是這里的冷卻塔卻只冒著零星的熱氣。寧夏京能水洞溝電廠副總經理李春喜說出了其中的玄機。“目前我們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表面式間接空冷技術。跟傳統的濕式冷卻塔最大區別在于,它是一種閉式循環替代了傳統的開式循環,減少了風吹損失以及一些蒸發損失,節水量較常規的濕式冷卻,年節水大概在1400萬噸左右,節水率在75%以上。節約下的這1400萬噸水,相當于一個30萬人口一年的用水量。”
寧夏京能水洞溝電廠只是我區節水型企業的一個縮影。為了解決工業發展的用水問題,我區以高耗水行業為重點,建立了以化工、發電、造紙等企業為主的綜合節水循環經濟示范區。通過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等多措并舉,涌現出中石油寧夏石化分公司、靈武電廠、銀川佳通輪胎公司等一大批節水型企業,有效緩解了工業化帶來的用水壓力,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10年與2005年相比,全區用水總量減少5.7億立方米,全區萬元GDP用水量,由1288立方米下降到44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為64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對寧夏探索實現的這種以“農業資源節水--水權有償轉讓--工業高效用水”為基本構架的區域節水格局給與了充分肯定,并認為寧夏經驗對于"十二五"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一個是水權轉換,主要解決了工業用水指標缺乏的問題,這個在全國,寧夏一直走在前列,創造了很好的經驗。第二個是在高效用水方面。創造了一整套節水型管理的一種體制和機制,能夠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有很強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據了解,2012年,我區將通過推廣節水技術,完善水資源市場調節機制,建設六盤山、南華山等水源涵養林基地,提高節水型社會示范效益。計劃到2015年,寧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4立方米,較2010年將降低30%,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48,重要一級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