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星消息(信息員 蔡德寬) 山東省煙臺市缺水,而地處市區西部的開發區(地處海邊、區內沒有水源地)更是缺水。那么如何才能用有限的跨區水源來滿足區內日益增長且不斷擴大的用水需求。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做法就是:把區內的招商引資、企業的增資擴資等所有經濟活動,與當前的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有機結合,在區內禁止布局耗水型產業。在全區形成“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減少用水消耗。
為了能使區內的水資源得到較高的循環利用,他們重點啟動了“三大”工程:一是建設中水工程。從98年建管部門就發文要求:“凡在建、新建、改建、擴建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各類建筑,必須建設中水設施。否則有關部門不審查設計圖,不通過環保工程竣工驗收,不發放房產證”。目前,已有48家企業和單位啟動了中水工程,還有部分企業對污水處理設施實行合建共享,年可節約水量約630多萬噸;二是實施企業節水工程。在全區企業廣泛推行用水工藝革新,引導企業減量和循環用水。目前已在30多個企業建設了水處理回用和水梯級利用裝置。僅煙臺氨綸股份有限公司,就通過改進水資源重復利用程序和擴建完善中水回用設施,每年就可節約用水約88萬噸,并能實現了廢水零排放。三是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工程。該區按照BOT方式,規劃建設了3座污水處理廠,分別是選址在平暢河旁縱18路與橫1路交口處的大季家污水處理廠、八角河南岸與八角十二路交口處的八角污水處理廠、黃金河南岸,黃金河與海濱路交口處的古現污水處理廠。規劃服務面積為192平方公里,規劃服務人口約為70萬人。通過新建這3座污水處理廠,且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后,主要用于工業冷卻、城市綠化和道路清洗等方面。全部建成后年可處理污水5000萬噸,回收利用率可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