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提黃灌區實現區域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小記
運城市臨猗縣孫吉鎮回龍提黃灌區,多年來,灌區農民群眾用水一直存在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差,渠系老化失修嚴重,灌區揚程高,灌溉用電0.257元/千瓦時,灌溉水價每立方米0.69元,均為全省泵站灌區的最高值;而在地表水,特別是黃河水開發利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地方群眾無序打井開采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及農村人畜吃水,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并出現機井吊泵,維修費用持續增加等經濟問題和土壤承載力下降,地面沉陷等環境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回龍提黃灌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關井壓采,搭建數字平臺,實現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
實現對區域化水資源統一管理
2007年,省水利廳按照省委、省政府興水戰略的部署,在大中型灌區實施了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和高揚程泵站電價補貼政策,使回龍提黃灌區的灌溉基礎設施得到很好改善,灌區職工、群眾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恢復和擴大灌溉面積、控制開采地下水、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意識不斷加強,紛紛請示縣政府,在全鎮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黃河水、遏制超采地下水,實現地表水、地下水的統一管理和優化配置。為此,臨猗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表水、地下水統一管理的孫吉水務管理服務中心,同時還成立區域化水資源管理試點,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的統一管理、優化配置的原則,統籌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及生態用水,做好勘測規劃、設計施工、水價核算、水費收繳、工程維護、技術推廣、組建農民用水協會等工作。
該灌區通過對區域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全面調查之后,編制了區域化管理的近期規劃和長遠規劃,采用“公開、透明、報賬制”的辦法逐步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并在區域內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組建了孫吉、丁莊等5個農民用水協會,參與水價改革、工程建設和維護等工作。同時,還把區域內各行政村的水池、水塘逐步恢復,建立以孫吉、程村、西里為主干,大王、小王、楊林等42個村為支干的地表水系,平時作為觀景水,大旱之年作為灌溉備用水源。
在地表水管理方面,他們落實了水價補貼政策,將灌溉水價由每立方米0.69元一次性降為每立方米0.25元,大大激發了群眾用水的積極性,黃河水用量年增加800萬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1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5萬畝;安裝了土壤墑情測試儀器、灌溉測流設施、實時監控設備,可逐步實現精準灌溉及灌溉預報。在地下水管理方面:對區域內的234眼井,關停、封存156眼,全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260萬立方米;其余78眼機井水質合格,供水設施及管網更新改造后,可滿足區域內的2.8萬人飲水要求;根據地下水位變化情況實時監測數據,目前區域內地下水位已不再降低。
實行區域化水資源管理之后,有利于優化配置水資源,可利用黃灌價格優勢,有效遏制地下水的開采,增加了地表水供水能力,有利于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也有利于轄區內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可避免多頭管水、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目前,區域內地表水用量已由2005年的30%提高到48%,地下水用量由70%降為52%。
實施對灌區現代化管理
為適應灌區現代化管理發展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回龍水務數字中心,該中心是一座集灌區供水、深井水位及土壤墑情測定為一體的數字監控中心,數字中心設立一個水務總控中心和兩個生產調度中心,該工程共架設光纜25km,無線網調3處,視頻鏡頭24個,測流點11處,采用GPRS傳輸數據,實時對樞紐泵站、水源站及干渠進行實時視頻監控并記錄。對樞紐泵站的設備電量及液態水位數據進行實時傳輸,并匯集到數字中心。在干渠上安裝澳大利亞最先進的閘門及太陽能基板實時測流設備,在各分水口安裝實時測流儀器,使供水量能夠做到準確無誤。在灌區內設立7個點,對地下水位及土壤墑情進行實時監測并繪圖記錄。
該數字中心的建立,一方面使調度人員對供水生產的各個環節了如指掌,合理調配,杜絕了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對地下水位和土壤墑情的實時監測,為實現區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提供了數字基礎,確保決策準確到位。
回龍提黃灌區的基礎設施自1991年進行改造后,通過近20年的運行和使用,渠系老化十分嚴重,供水能力不能滿足灌區群眾的用水要求。2009年8月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回龍提黃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灌區面貌煥然一新,極大地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率,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的開采。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回龍提黃灌區在有效利用黃河水,限制地下水開采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區域化水資源管理的新路子。
本報記者 王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