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商報訊(記者 錢玲玲 通訊員 戴華妮)歷經9年時間、投入1960萬元,昨日,廈門大學終于掛上“二次供水合格單位”的牌子,師生們的用水安全更有保障了。
廈門大學本部校園面積2500多畝,建筑面積近140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用水單位。經過改造,廈門大學不僅掛上了“二次供水合格單位”的牌子,而且提高了用水效益,平均每天節水超過3000噸。
水池蓋被打開
感應器會報警
廈大創辦于1921年,供水設施比較老舊。廈門大學資產與后勤事務管理處副處長吳福武說,以前,廈大的自來水管都是普通鑄鐵管,經過幾十年使用,水管內部全部生銹結垢,海濱東區很多住戶經常反映自來水渾濁的問題,甚至連吃飯的水都要先沉淀再使用。
由于改造難度很大,多年來,廈大始終沒能掛上“二次供水合格單位”的牌子。2002年底,廈門展開二次供水治理工作,廈大作為全市第一用水大戶,先后投入1960萬元,開展了一系列改造工作。
通過改造,廈大全面優化地下供水管網、更新設備設施,地下管網管材全部使用更加衛生的PE管,水表出戶管材也改成了不銹鋼。同時,將蓄水池清洗頻率從原來的半年一次,提高到一季度一次;還在常規自來水檢測外,每月隨機抽取7個點檢測。
考評委相關負責人說,廈大還在全市率先對水池實行“蓋中蓋”,里面一層蓋,外面還套一層蓋,而且還安裝了探頭和感應器等先進的設備,主要有人擅自打開外蓋,系統便會自動報警,用水安全更有保障了。
每天節水3000噸
可變頻調節供水量
不僅如此,經過這次改造,廈大本部還實現了每天至少3000噸的節水量。
記者了解到,改造之前,廈大本部平均每年用水430萬噸,最高的時候超過460萬噸,相當于每天平均用水10000多噸。其中,由于設施陳舊,一些水管出現漏水現象。
經過這些年的改造之后,廈大本部每年的用水量減少到大約270萬噸,平均每天7400噸,比以前日均節水超過3000噸。
此外,在這次改造中,廈大還采用了一項先進的技術。考評委相關負責人說,校園用水有一個特點,學校上課時用水量多,放假時用水量少,并且學生都集中在相同的時間段用水。為了更好地控制供水量,廈大采用了變頻技術,調節高峰期和低谷期的供水量,既保證師生們的正常用水,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水循環,使用水更加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