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要重點解決涵洞漬水,徹底緩解大雨期間市民的出行問題。”7月18日,武漢市水務局負責人稱,年內將對全市涵洞排漬能力全面“升級”。
7月8日至18日,武漢市出現持續11天的較強降水過程,中心城區累計最大降雨量312毫米,遠城區最大累計降雨595毫米。中心城區的最大小時降雨量達38毫米,出現在江岸的后湖地區。
如此長時間的較強降水,雖弱于1998年,但也是近10年少見,其中短時強降雨出現的頻繁程度更是罕見。
1998年,也是7月的大暴雨,武漢市幾成澤國,雨停后的第6天,漬水才全部消退。去年一場持續10天的降水,造成260余處漬水。
本次大暴雨,武漢市漬水最多時達53處。舵落口、雄楚大街等一批在老武漢人記憶中“逢雨必漬,一淹幾天”的“老大難”消失了。
這53處較嚴重漬水中的41處一夜之間消退,另外12處則在次日大部分消退,其中有9處是涵洞漬水。家住張公堤將軍花園的柯先生,前一天晚上被漬水堵在路上,繞道很遠才回家,沒曾想第二天中午,漬水的涵洞就通行正常了。
漬水之痛漸行漸遠的背后,是武漢排水能力的大幅提升。近4年來,武漢每年投入不低于1個億,開展大規模的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新建擴建泵站,對重點漬水地區及1000余社區的排水管網建設、改造。
目前,城市排水系統形成25個排水水系、6038公里下水管道、294公里箱涵、178公里明渠,84座泵站的總抽排能力達到733立方米/秒。
同時,全市排漬軟實力大增,遠程監控系統的加入,可科學調度,提前騰出排漬空間。